河蟹养殖池塘底质要求及前期改良方法
河蟹养殖池塘底质要求及前期改良方法
邢红平等
长期以来人们把河蟹养殖的要素归纳为“水、种、草、饵”,往往忽视土壤对河蟹生长的重要影响。在生产实践中,同一区域不同的片区、相同的气候条件与水源,若土质不同,河蟹的产量与品质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充分说明土壤对河蟹养殖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实践经验,就河蟹养殖池土壤(底质)的前期改良作一探讨。
一、底质的作用
1.河蟹栖息地
河蟹是底栖生物,池塘底部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河蟹的栖息、摄食、蜕壳与生长。池塘底部淤泥过厚,溶氧较低,就会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抑制河蟹的摄食与生长,严重的会导致疾病产生;池塘底部长期酸化,会导致河蟹爪尖发红,河蟹体质下降;亚硝酸盐与硫化氢等有害有毒物质超标,会严重影响河蟹的生长与生存;底质的好坏还直接影响河蟹的品质与品相。
2.供氧作用
池塘底部土壤含有大量的氧化态矿物质,具有电子受体和氢受体的功能,因此,池塘底部土壤相当于一个化学“氧库”,对养殖过程底部环境氧化还原电位具有强烈的缓冲作用。
3.储碳作用
由于水体中的溶氧比较难以到达底部,各种有机物质沉淀到池塘底部后难以快速氧化分解,底部有机碳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存水体中的溶氧供养殖动物呼吸,也为池塘积累了大量碳源。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有机物通常被分解为无机碳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输送到水中。
4.储存微量元素
养殖前期,当池塘进水后,底部土壤通过营养交换作用向水体释放大量的微量营养素,具有肥水作用;在养殖过程中,未被蟹消化吸收的饲料矿物质以及藻类在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微量元素,并随着食物链最终成为粪便和尸骸又汇集到池塘底部。储存在池塘土壤中的物质通过离子交换、溶解和分解而释放到水中。
5.营养转化场所
池塘底部沉积的大量有机碎屑营养丰富,生物群落密集,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资源再利用的场所。未被河蟹与鱼虾利用的碳和氮等营养元素通过微生物经腐生生物链重新转化为饲料蛋白质,重新被养殖动物所利用。
6.水草的生长场所
土壤是水草生长的场所,土壤的营养水平、土壤结构、底部的溶氧状况直接决定水草生长的好坏。
7.底栖生物的生长场所
底部的水蚯蚓、螺蛳及其他底栖生物,大部分是河蟹的优质天然饵料。
8.细菌、真菌的生活场所
底部环境的好坏决定底部菌群的数量与种类。
二、河蟹养殖对底质的要求
1.质地
池塘原始底部的土壤按分类系统可分为壤土(颗粒大小分布)、沙土(沙粒>70%)、黏土(黏粒>50%)、粉土(粉粒>80%)等,主要由矿物质组成。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适合养蟹的土壤条件是有较好的保水性,有一定的透气性、团粒结构和无机胶体。蟹池的土壤最好是壤土,其次是黏土,再次是沙土,总之,以池底黏土含量25%~55%为适宜。
2. pH
土壤pH对水体pH影响很大,适宜的土壤pH可促使池塘底部有益菌的繁殖,呼吸作用增大,同时可提高底部的氧化还原电位。养殖池塘底泥的适宜pH为6.5~7.5。
3.有机质含量
土壤中过多的有机质会引起水产养殖池塘淤泥过多,水中有机质也多,大量的有机质经细菌的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氧,往往使蟹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在缺氧条件下,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质进行发酵作用,产生较多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甲烷、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多对蟹有害。另外,淤泥过多易使水质恶化,酸性增加,病菌易于大量繁殖。但适度的有机质不但能向水中输送丰富的营养物质,还能与底泥中的矿物质形成胶粒,对水体中的一些营养盐产生吸附作用。底泥是养殖水体有机物质的“贮存库”,是有机物的“生物加工厂”,适度的有机质对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为水体提供营养源发挥重要作用,池底适宜的有机质含量为2%~5%。
4.碱度与硬度
由于甲壳动物蜕壳时需要钙与碳酸氢根,养殖甲壳动物的池塘底质总碱度与硬度必须达到50毫克/升或更高。
5.营养素
土壤中要求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丰富,含量适宜。一种物质在土壤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存在着平衡,如果在水中的浓度提高,土壤就会吸附这种物质直到平衡重新建立,相反,如果水中的浓度降低,土壤中该物质就会解析直到水中的浓度再次达到平衡。因此,土壤中营养素的含量直接影响水体中营养素的含量。淡水养殖池塘土壤中化学变量相对丰度如表1所示。在江苏的养蟹池塘中,钙、镁、磷往往是最重要的限制性营养素。
表1 淡水养殖池塘土壤化学变量相对丰度
三、前期底质改良的主要措施
1.沉淀物去除
随着养殖年限的增加,池底的沉淀物会越积越多,大部分养殖户会通过清淤来清除过多的淤泥。其实沉淀物中含有的丰富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是稳定池塘水质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通过曝晒、碱化、翻耕等措施来改善底泥的性质,变废为宝。
2.干燥与翻耕
(1)干燥。当池塘排干水、底部暴露于空气中时,好氧过程对有机物的分解速度提高。干塘的最佳时间取决于干燥条件与温度,70%的呼吸出现在前16天。使用氢氧化钙、碳酸钙和硝酸氮都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呼吸作用。微生物快速处理有机物质的最适水分是12%~20%。
(2)翻耕。当土壤干燥时,土壤的表面形成裂缝,并深入到土壤10~100厘米。空气可以穿透裂缝而改善氧化作用,但空气不能穿透裂缝之间的土壤团块。翻耕可以打破干燥时形成的硬壳与团块,大大改善深层土壤的干燥和增氧条件。土壤翻耕最有效的工具是旋耕机,翻耕深度以5~10厘米为佳。底部翻耕后,保持 1~2 周的时间再上水。来不及翻耕的土壤,也可使用土壤调理剂对土壤进行改良,可以起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的特殊作用。
3.碱化
干塘的目的是使土壤增氧和加速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氧化。有机物分解的最适 pH 为7.5~8.5,如果土壤与水(质量比1∶1)的混合物pH低于7,应用石灰进行碱化处理。石灰的用量根据pH的高低确定,一般用量为1~2吨/公顷。
4.施肥
主要施有机肥、无机肥和矿物肥。
(1)有机肥。许多人认为,养蟹池塘不需要施用有机肥,因为有机质过多会严重耗氧。但投放适度的有机肥,除了有“营养库”和“生物加工厂”的作用外,还能稳定土壤团粒结构,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和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提高土壤的吸收性能、缓冲能力和抗逆性。因此,淤泥较少的塘口,尤其是新开塘口,必须施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投放数量为1.5~3吨/公顷。施入的有机肥一定要充分发酵,最好与复合肥一起使用,使用市场上供应的农用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效果更好。
(2)矿物肥。研究表明,矿物肥料对土壤改良具有明显的效果,一方面矿物肥本身所含的微量元素可以对土壤养分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对土壤的物理性质进行了改良,从而有助于土壤养分含量平衡和土壤性质稳定。与常规施肥相比,施加矿物肥能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有效硅、有效钾含量及土壤酸碱度提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品质。目前农业种植与水产养殖上都研制出了适合不同品种的矿物肥料,可以选择使用。
以上是河蟹养殖池塘前期底质改良措施,养殖期间主要是通过增加溶氧、使用化学和生物底改产品、定期搅动池底、杀菌、套养底栖鱼、控制水深、种植水生植物等方法对底质进行调控。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