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鮰鱼套肠病实际上是一种条件致病的细菌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延展迅速,死亡率可达80~90%。广大养殖户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勿麻痹大意,积极行动,加强预防,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一、斑点叉尾鮰套肠病发病原因:
(肠套叠)
1.鱼体因素。
鮰鱼套肠病的主要危害对像为越冬鮰鱼,原因是越冬鮰鱼体质相对衰弱。越冬前的筛售,越冬中的挤碰刮擦,越冬后的转塘等所产生的致病因子叠加积累,使之处于致病临界状态。
2.水体因素。
水温在18~22℃为鮰鱼套肠病发病高峰期,此时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大量滋生,特别是隔温层上下的水体交换频繁,底泥中有害物质上浮,使鮰鱼产生应激反应,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3.天气因素。
四、五月份气温尚不稳定,忽冷忽热的环境中气压,水温,溶氧等经常大振幅的变化,同样使鮰鱼产生应激反应,甚至造成肠道痉挛,给致病菌以可乘之机。
4.用药因素。
当越冬后的鮰鱼始现虫菌症状时,有些养殖户滥用刺激物,并且一步到位甚至超剂量使用,常常不考虑鱼体,温度,天气等用药条件而盲目或机械施药。
5.投喂因素。
水温在15℃之下少投喂或不投喂,15℃之上又随鱼所欲过量投喂,导致鮰鱼暴食,胃肠陡然膨胀,调整失衡。或因各种原因投喂不合口径的大颗粒饲料,同样会引起消化糸统不适。
6.饲料因素。
新年伊始,饲料厂家开工后使用陈年旧料,经销商出售库存饲料较为普遍,如保管不当,这些原料和饲料往往霉烂变质,致使有毒物质增加,成为重要致病诱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鮰鱼套肠病的致病条件基本上为应激因素,病菌感染时套肠早己发生,实际上应定性为继发性感染。明白了以上道理,防治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解除应激因子和抗应激入手。
(体表褪色斑)
二、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症状
发病初期鱼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病鱼垂死时出现头向上、尾向下,垂直悬挂于水体的特殊姿势;随病程的发展,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最后鱼沉入水底死亡。病鱼解剖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胃肠内没有食物,肠腔内含有大量黏液,肠道发生痉挛或异常蠕动,常于后肠出现1~2个肠叠套,部分鱼还见前肠回缩进胃内的现象。肝肿大,颜色变淡发白或呈土黄色;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
三、斑点叉尾鮰套肠病预防
1.内服新霉素等抗生素,酵母粉,多维,鱼肝宝和三黄粉等药物,以增强鮰鱼体质,调节消化功能。
2.统一连续泼洒生石灰,以降解中和水体和底泥中的有害物质。
3.少量多餐,避免过量投喂,增加投饵量时应渐进进行。
4.不投喂霉变异味饲料,不投喂不合口径的大颗粒饲料。
5.定期外消,减少水体病原体,控制继发性感染。
6.慎用刺激物,增加用药量做到循序渐进。
7.冬春季慎行拉网等惊扰鱼群的作业,拉网后及时水体消毒。
8.已发病的鱼池,对用过的渔具严格消毒,死鱼深埋,未经处理的池水严禁外排,以防交叉感染。
四、斑点叉尾鮰套肠病治疗
1、复方新偌明第一天100g第二天开始药量减半,5天一疗程
2、佛哌酸、沙拉沙星等每天20—50mg/kg体重,连用3—5天
3、强力霉素或氟苯尼考等每天10—30mg/kg体重,连用3—5天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