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育银鲫“中科5 号”苗种繁育技术要点

发表时间:2024/03/14 14:57:57  来源:科学养鱼 2021年7期  浏览次数:134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异育银鲫“中科5 号”苗种繁育技术要点

李大鹏,薛凌展,樊海平,汤 蓉

(1.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鲫鱼是我国主要养殖鱼品种之一,2019年全国总产量为275.6万吨,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异育银鲫作为鲫鱼改良新品种中的主力,具有遗传性状稳定、体形观感好、不易脱鳞、生长快、出肉率高等性能,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其产量约占全国鲫鱼养殖总量的70%。从20世纪80年代起,水产科学家们共培育出了5代异育银鲫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5号”作为第5代异育银鲫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7),是以银鲫E系作为母本,通过不同世代分别与团头鲂和兴国红鲤两种父本进行11代连续雌核发育而得到的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具有背高、头小、生长速度快等特征,能适应低蛋白质的饲料配方,在抗病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工程化养殖岗位与福州综合试验站联合开展了异育银鲫“中科5号”的繁育与养殖实践,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苗种繁育生产工艺,现介绍如下。

一、亲本强化培育

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异育银鲫“中科5号”的繁育期为每年的3-4月,水温18℃以上便可以开始繁殖。

1.亲本池塘

培养池塘建议采用1~3亩,水深2~3米,配备增氧机和投饵机。异育银鲫“中科5号”母本与兴国红鲤父本应分塘培育。

2.放养密度

“中科5号”亲本养殖密度控制在500尾/亩左右,不可与其他底层鱼混养,可套养部分鲢鱼(50尾/亩);兴国红鲤放养密度也控制在500尾/亩左右,套养部分鲢鱼(50尾/亩)。

3.投喂管理

亲本培育期间,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8%左右的鲫鱼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每年的8-10月亲本进入育肥和性腺发育关键时期,投喂量可达3%,上下午各投喂1次。进入11月以后水温下降,亲本活动量减少,投喂量应逐步减少至1%左右(3℃以上即可摄食,低于3℃可停料),一般是在中午水温最高时投喂。翌年2月,水温回暖,亲本摄食量也逐渐上升,此时为亲本性腺发育强化期,需要摄入大量的营养,日投饵率可逐步提升至3%~5%。

4.水质管理

除了关注亲本投喂外,还要定期做好补充新水(3月后停止加注新水,以防亲鱼偷产)、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和改底等工作,池塘溶氧控制在3~5毫克/升为宜。维持亲本池塘水质健康稳定,对于促进亲本性腺发育具有重要的帮助。

二、人工繁殖

1.亲鱼选择

选择2龄以上,规格0.4~0.8千克/尾,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生殖孔略突出呈粉红色的成熟雌鱼作为繁殖母本。兴国红鲤选择3龄以上,规格1.0~1.5千克/尾,腹部小且坚硬,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的成熟雄鱼作为繁殖父本。

2.催产激素

雌鱼催产激素以鲤鱼丙酮干燥的脑垂体(PG,1毫克/千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700单位/千克)、促排卵素(LRH-A2,3~5微克/千克)和地欧酮(DOM,3~5毫克/千克)配伍,雄鱼剂量减半。催产激素使用0.75%生理盐水配制成催产剂,使用剂量为0.5千克雌鱼注射1毫升,1千克雄鱼注射1毫升,现配现用。在亲本胸鳍基部采取一次性注射法注射。一般情况,水温18~19℃下的效应时间为16~18小时。催产水温应控制在18~23℃,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均会出现难产。

3.人工授精

采取干法人工授精。擦干雌鱼身上的水,鱼头朝上、鱼尾朝下,用手轻压腹部,把鱼卵挤入无水瓷盆中,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将精液挤于鱼卵之上,用羽毛搅拌1~2分钟,使精卵充分混合,操作过程应避免阳光直射。

4.人工孵化

着巢孵化:选用遮阳网、尼龙网、水草等材料制作鱼巢,将受精鱼卵均匀地泼洒黏附在鱼巢上,然后将鱼巢固定于孵化池中孵化。

脱黏孵化:选用黄泥浆或滑石粉溶液(100克滑石粉,20~30克食盐加清水10千克)脱黏3分钟后用清水漂洗,再放入孵化容器中孵化。

孵化时间为2~3天,鱼苗出膜2~3天后鱼鳔充气(腰点出现)、卵黄囊消失、鱼苗平游,用蛋黄开口后便可以下塘培养。

三、苗种培育

1.培育池准备

鱼苗培育池塘需提前1个月平整清淤,底泥厚度不宜超过15厘米,用生石灰100~120千克/亩消毒。池塘面积3~5亩为宜,深1.5米,配备1台0.75~1.5千瓦叶轮增氧机(或微孔增氧系统)。培苗前一周池塘进水,进水口用60目筛绢网过滤,水位加至50~60厘米。肥水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有计划按比例使用。鱼苗下塘前5~7天施基肥50~75千克/亩,之后5~7天追肥1次,每次25~50千克/亩,使水色调控在“肥、活、嫩、爽”的状态,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

池塘培水过程中,生物饵料出现顺序依次为藻类、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掌握好下塘时机很重要,直接决定了水花的成活率。一般情况下,肥水7~10天后水中的轮虫生物量达到高峰期,用吸管取1毫升池水,透过阳光计算水中白点的数量,超过10个,则说明水中轮虫的密度达到1万个/升,此时水花即可下塘。

2.鱼苗下塘

鱼苗下塘的前一天要进行试水,即打一盆池塘水,放入少量水花,第二天观察鱼苗适应情况。待试水安全后,鱼苗才可以大规模下塘。水花适应能力弱,所以下塘时应尽量避开极端天气,选择在春季晴天清晨、多云或者阴雨天气放苗,以提升成活率。

如果只是将水花直接培育至夏花(2~3厘米),放养密度控制在15万~20万尾/亩;如果只是将水花培育至乌仔(1.5~2.0厘米),则放养密度控制在30万~50万尾/亩。

水花应用聚乙烯袋打氧气包下塘,温差控制在2~3℃。放苗位置应选择在上风位,将鱼苗运输袋泡在池塘中,待温差小于2℃后再慢慢打开袋子放苗。放苗时人不宜四处走动,因为刚下塘的鱼苗还不适应环境,大部分趴在放苗区域的鱼塘底部,如果此时走动,容易踩到鱼苗。

3.投喂管理

水花下塘后前两天,水体中有足够多的浮游生物饵料,可以暂时不投喂人工饲料。2~3天后开始投喂,每亩每天用2~3千克黄豆打成豆浆沿着岸边均匀泼洒。5~7天后,黄豆用量增加至3~4千克/亩。投喂执行定时、定量、定点、定质的原则,日投喂4次,早上2次、下午2次。

4.水质调控

由于水花培育过程中大量使用豆浆,在池底会沉积大量未分解的豆渣,日积月累底泥容易发臭,水质恶化,严重威胁到鱼苗的安全。所以,在苗培育过程中应重视水质的调控。建议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每周使用光合细菌1次,每次1~2升/亩;每两周使用1次芽孢杆菌,每次300毫升/亩,同时保持溶氧充足并配合使用底泥改良剂。刚孵出的鱼苗体内微生物量很少,只有体表和消化道中存在部分微生物。随着鱼苗摄食、生长和迁徙,体内的微生物逐渐丰富,数量级逐步增加,这与环境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密切关联。所以鱼苗前期的培育应重视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不仅可以改善养殖环境,同时也可以帮助鱼苗构建一个良好的肠道微生物环境,提升鱼苗生长和免疫性能。

5.病害防控

水花培育病害防控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早期主要是预防气泡病,中后期预防“跑马病”(主要是车轮虫病)。水花下塘后,如果水质过肥,藻类数量暴增,在白天光合作用下,池塘水体中会产生大量气泡,容易被鱼苗误食,气泡进入鱼体内,导致鱼苗失去平衡,漂浮在水面上,这是造成鱼苗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前期培水时,要注意观察水色,定期开增氧机和注入新水,使水色维持“肥、活、嫩、爽”的状态,透明度保持25~30厘米,可减少气泡病发生概率。车轮虫病是“中科5号”培育过程中最常出现的病害之一,一般在鱼苗1.2~1.5厘米会出现。当鱼苗身上长满车轮虫时会成群结队沿着鱼塘边缘同一方向游动,俗称“跑马病”。如果发现这一现象应及时镜检,确诊后可按照科学用药原则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6.起捕及运输

水花经过25~30天的培育,即可长至2~3厘米(夏花),可出塘销售或分池培育。一般出塘之前要进行拉网锻炼,短距离运输炼网1~2次,长途运输炼网2~3次。拉网锻炼前需停料两天并补充大量新水,也可以投放一些颗粒氧,确保底部溶氧充足,改善底泥微环境。一方面是为了锻炼鱼苗,使其适应密集的状态,减少应激更好运输;另一方面是为了搅动一下塘底,释放部分有害物质,提升夏花捕捞的成活率。如果夏花规格差异较大,应采用鱼筛进行分选。夏花运输可用聚乙烯袋打氧气包运输,长途运输气多水少,短途运输水多气少,航空运输打软包,陆地运输打硬包。如果数量比较大,则建议用活水车运输,以节约运输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成活率。

四、技术要点总结

异育银鲫“中科5号”苗种繁育过程中应注意亲本强化培育,因为异育银鲫“中科5号”繁殖时间比“中科3号”晚10~15天,所以要通过加强亲本培育或增加催产剂量使其繁殖时间提前。“中科5号”水花下塘后要控制好藻类浓度,避免气泡病发生,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苗种培育过程中水质和底泥的改良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及时改善苗种生长的微环境,方可确保苗种健康生长。苗种培育后期敌害生物日渐增多,需要每天巡塘,认真观察,早发现、早防治。有条件的繁育场可考虑在池塘上方安装密网,可以防止蜻蜓和鸟类的危害。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