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种的混养与轮养

发表时间:2020/05/08 07:45:14  浏览次数:217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多品种混养

多品种混养也称为“立体放养”,即根据不同鱼类的食性、栖息水层和鱼类间相互关系巧妙地利用了它们之间有利的一面,尽可能缩小不利的一面,把不同品种鱼同时在一个池塘中混养,这就是多品种混养。多品种混养是我国池塘养鱼经验的精华,也被引进到世界各国。在适当放养密度下合理混养,能够充分利用饵料和发挥水体的最大生产潜力,是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

(一)、多品种混养的优点

1、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域空间

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在水域栖息的空间不同:鲢、鳙栖息在上层,草鱼、鲂、鳊在下层,鲤、青鱼、鲮鱼在底层。将栖息在不同层次的鱼种混养,比只放养单一品种,放养量大,互利共生,可提高池塘单位面积的产鱼量。

2、最经济地利用饵料

不同品种鱼类食性不同:鲢、鳙喜吃浮游动物,草鱼、鲂、鳊吃草料,青鱼吃底栖动物。鲤、鲫吃底栖动物和有机质碎屑,鲮吃池底藻类及有机质碎屑。将不同食性的鱼种混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饵料。另外,在饵料投喂及鱼类摄食过程中,有一些饵料散落到水中,而被另一些鱼类取食,节约饵料。

3、不同品种鱼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草鱼、鲤等残饵、粪便提高了水质肥度,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鳙提供了天然饵料。同时,由于这些天然饵料被取食,防止了水质过肥,又有利于吃食性鱼类的生长。鲤、鲫等杂食性鱼类,取食有机质,从而改进了池塘的环境条件;通过取食活动,翻松泥土,搅动池水,增加溶氧量,有效地加强了有机质的分解。

(二)、混养搭配比例

不同种鱼类混养可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混养种类选择不好或搭配比例不当时,常常导致混养鱼种之间竞争饵料和空间,甚至相互侵害,最后造成鱼总产量下降。因此,必须合理混养,总的原则是从分布水层、饵料种类及鱼类之间的依存与矛盾关系等方面全面考虑,来确定种类和比例。

轮养

轮养也称为轮捕轮放、轮捕套养或分划放养、分期捕捞。轮养是将不同鱼类或不同规格鱼种一次放足,在池鱼尚未超过最大载鱼量以前,捕大留小。不断调整载鱼量,始终保持适密度,从而避免前期鱼小而浪费水体,后期鱼大而抑制生长。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促进养鱼平衡增长,成鱼均衡上市,加快资金周转。

(一)、轮捕轮放的作用

采用轮捕轮放饲养法,鱼池内鱼的种类多、规格多,可以缓和鱼类之间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生存空间的矛盾,可充分发挥池塘中“水、种、饵”的生产潜力。轮放主要是在捕出食用鱼后补养一龄鱼种或夏花鱼种,为翌年培养二龄鱼种和大规格鱼种做准备。轮捕轮放的时间多在6~9月份,此时水温高,鱼生长快,如果不通过轮捕减少饲养密度,鱼类常因水质恶化和溶氧减少而影响生长。

(二)、轮捕轮放的方法

轮养通常有如以下三种放养形式:

1、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

本法适于常年供应鱼种和鱼类越冬有困难的地区。锋哥所在的广东地区多选在初春放养,6月、8月和年底各捕一次;前两次捕捞20%~30%,余下年底一次捞净。放养的鱼种也要有2~3种规格,一定要有较大规格的鱼种,作为第一次捕捞的基础。

2、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补小

本法适于鱼种供应充足、池塘不封冻地区。每年捕捞3~4次,高产池塘可多捕几次。每次捕捞以后,及时适量补放小鱼种。

3、轮捕成鱼,套养鱼种

本法把成鱼养殖和鱼种培育相结合,适用于鱼种池不足的地区。具体的轮捕轮放种类、批次、日期和数量等应根据水体鱼种、饵料等来决定。青鱼、鲤和鲫不易捕捞,可不必轮放;鳙、鲢、罗非鱼和草鱼是轮捕的主要对象。轮养鱼池要做到“四不捕”:即天气闷热不捕、鱼浮头不捕、鱼发病不捕、鱼摄食后不捕。捕前2~3天要停止投、施肥;捕后及时投饵和补足新水。夏季进行轮捕时,尽量缩短鱼在网内时间,以防因密集、闷热而造成死鱼。

(三)、轮捕轮放需注意的事项

1、一个池塘在一个生产季节内轮捕的次数应依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宜超过5次,间隔时间为25天以上,轮捕过多、过密会影响鱼类生长,易引发鱼病且劳动强度大。

2、捕鱼前数天就要控制施肥量,以保证捕鱼时水质良好,溶解氧较高。捕鱼前一天可停止投饵,以免鱼饱食后捕捞时受惊扰跳跃、挤压而死。

3、捕捞过后,鱼体会分泌出大量的黏液,池水混浊,耗氧量增加。此时应及时加注新水并开动增氧机,使鱼增加顶水时间以洗去其身上过多的黏液,增加水体溶氧量,防止鱼浮头。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