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厌食或食欲不旺的原因分析
在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有时会遇到人工养殖的水产动物摄食状况突然异常的情况,包括厌食、吃食不好、食量减少、吃料行为懒惰没有先前投料时的抢料行为或者食欲不振、胃口不好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非常多,也有在某种条件下属于正常行为的可能。只要认真分析并准确判断其缘由,分类施治,是完全可以消除异常或不良状态的。
一般情况下,影响水生动物摄食异常的因素有如下九种:
一、病害发生
发疾病前的征兆。在养殖过程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很多鱼病在发病前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些征兆,厌食就是一种典型的征兆,鱼群刚刚出现厌食时,有的鱼已经开始表现出疾病症状,但是程度较轻,有的鱼还没有典型的鱼病症状。
此时在检测水质调节正常的条件下,需要及时对鱼体进行检测,并针对发现的疾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鱼病防重于治的意义就体现在这里。
生产实践中许多常见的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疾病都会引起鱼吃食不好。鱼正在生病或即将发病,都会引起鱼类摄食饲料量减少。如鲫鱼孢子虫病、草鱼三病、斑点叉尾鮰出血病、肠炎等病发生时,鱼的摄食量均会显著减少。
当一部分池鱼出现烂鳃或肠炎、出血等病情时,只要是自身有病的鱼都会出现独游不食、吃食量不大、吃食不欢的现象。肝胆病也会造成鱼厌食。
1.细菌性鱼病。当鱼患有肠炎、烂鳃或其它细菌性鱼病时,都会造成不摄食的发生。肠炎病会造成鱼体肠道内壁膜的破坏,使鱼体不能正常分泌相应的酶,影响鱼类的消化。细菌性烂鳃主要是破坏鳃丝组织,降低鳃丝的表面积。
2.寄生虫。当鱼体寄生了寄生虫后,鱼会身体不适,鳃上较多寄生车轮虫、斜管虫或指环虫后,鳃上粘液增多,利用氧气的能力下降,常会造成摄食量下降。鱼在摄食的时候出现不聚群,易受惊的现象。一般这种情况下镜检可发现寄生虫体。此时根据寄生虫种类采取对应方法治疗后,吃食不旺症状将会消失。
鱼类寄生虫病主要包括体外寄生的车轮虫、指环虫、锚头鳋、中华鳋以及体内肠道寄生的绦虫。这些寄生虫数量多时会影响鱼类的摄食。比如锚头鳋寄生在体表不光影响鱼类的摄食不安分或者厌食,还会影响鱼体的生长。寄生在肠道类的绦虫数量多时会阻塞肠道,使鱼不能摄食。当鱼体寄生了寄生虫后,鱼会身体不适,鳃上较多寄生车轮虫、斜管虫或指环虫后,鳃上粘液增多,利用氧气的能力下降,造成摄食量下降。
当草鱼、鲫鱼有大量车轮虫寄生时会发生在饲料台前打转狂游的现象,影响摄食,摄食量减少。这种情况发生于发病初期,一旦出现摄食量减少,要引起重视,马上对鱼体进行检查,针对具体情况,对病害进行预防和治疗,鱼体恢复健康后,摄食量可恢复正常。
如果鱼鳃上有寄生虫时,会因摄食时相互碰撞摩擦等刺激产生应激反应,鱼就自觉的不集中摄食,造成摄食时外围有漫游的现象。肠道寄生虫会阻塞肠道或破坏肠道上皮组织,使鱼有厌食的行为。
如果是寄生虫暴发,首先要先杀虫后消毒,原生动物的车轮虫可以选择用硫酸铜等杀虫药进行杀灭,蠕虫类的指环虫、三代虫可以用敌百虫或者甲苯咪唑等杀虫药杀灭,而甲壳类的锚头鳋、中华鳋可以选用溴氰菊酯、敌百虫等杀虫药杀灭,肠道绦虫选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拌料,连续内服3-5天。
3.肝胆综合症。明显的肝胆综合症症状为:肝胆肿大、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这类情况在外观上一般看不到鱼有症状,解剖后可发现。胆囊明显肿大,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至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变红色。
造成鱼类肝胆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养殖的密度增大、水体的环境恶化、人为的强化投饲、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对鱼类肝脏造成的损害。
鱼的肝病预防措施:配制营养丰富而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科学投喂,切忌过量投喂;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
鱼类肝胆病的治疗原则:细胞的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可选用具有解毒护肝、疏肝理气、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中药组成方剂,如当归、白芍、丹参、山楂、甘草等。一般拌料治疗周期为5~7天一个疗程。
二、水质不良
当水体中溶解氧不足,水质老化,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不良物质超标严重,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时,均会引起鱼类摄食量的下降。
老话说,养好一塘鱼,先养好一塘水。水质调控是科学养殖的重要环节,养殖过程中注意保持养殖水体的肥、活、嫩、爽。
肥:透明度30厘米~40厘米,嫩绿色,浮游动物及植物有适当数量,水体可为鱼类提供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
活:藻相优良,透明度、酸碱度有规律性的日变化、周期变化,氨氮、钙、磷等浓度有规律性变化。
嫩:水色嫩绿,新生浮游植物多,利生素多,利于鱼类的生长。
爽:水质无油性滑腻感,死亡藻类少。
调控方法主要是每天及时开动增氧机,要经常加注新水,加高水位,适当使用有益生物制剂,改良底质和水质,高温期间,经常换去部分老水。
1.有害物质含量过高。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如果长期过高,就会对鱼的鳃部产生损伤,影响鱼的呼吸作用,造成鱼产生病理性缺氧,导致摄食量下降。
当水中亚硝酸盐达到0.1毫克/升时,血液载氧逐渐丧夫,会造成慢性中毒,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表现出缺氧浮头症状。养殖动物躁动不安,摄食量降低。
2.有害藻类。尤其是一些不易消化的藻类如裸藻、蓝藻、甲藻、鞭毛藻等的大量出现会对鱼类产生不良影响,轻者鱼类吃食差,重者不吃料,甚至造成中毒死亡。这些藻类被摄食后不能及时被消化,以至于影响了鱼的摄食,同时有些藻类含有毒素如微囊藻,会刺激鱼的肠道,使肠道发红,引起肠炎,甚至中毒。
有害藻类比如小三毛金藻过度繁殖时,产生的藻类毒素刺激鱼类的神经系统,造成鱼类中毒进而影响摄食。三毛金藻产生大量鱼毒素、细胞毒素、溶血毒素、神经毒素等,藻类毒素被激活且达到一定浓度,引起鱼类摄食量减少。
水中总氨含量超过0.25毫克/升时,三毛金藻就不能成为优势种群。因此,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定期(少量多次)向池中施氨盐类化肥、尿素、氮磷复合肥以及有机肥,使总氨稳定在0.25克/立方米~1克/立方米,即可达到预防效果。
有害藻类处理方法:有害藻类泛滥时,在高温季节经常换注新水,尽量多混养白鲢,有条件的可套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全池泼洒硫酸铜溶液,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达0.7克/立方米,2天后换水。当池水甲藻、裸甲藻大量繁殖时,由于其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可以突然改变其水生环境而使之死亡,或施用除藻药剂,然后换注清水,消除死亡藻类。
3.PH值偏高或偏低。PH值偏高的水腐蚀鳃组织,轻者造成鱼类厌食,重者引起碱中毒直接使鱼死亡,PH值偏低则会使鱼类因生理性缺氧而厌食。
pH值小于6.0时,可削弱血液载氧能力,哪怕溶氧不欠,也会造成“富氧性缺氧”,有食不"食"现象。
pH值过高达9.5以上时,会导致鳃丝出血,腐蚀鳃组织等现象,很容易出现厌食情况。
处理方法:PH值偏低可以全池泼洒小苏打1~3公斤/亩/米;PH值偏高须先换水或注入新水,如PH值还偏高,可用醋精、硼酸泼洒,但每次每亩用量不宜超过0.5公斤,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
三、用药所致
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病虫害,而有些药物在杀虫灭菌的同时也会对鱼的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影响了摄食。为防治鱼病,使用敌百虫、硫酸铜、菊酯类药物等会引起鱼摄食量减少,通常会有2天~3天的影响,但如果过量太大,还会造成中毒药害事故发生,在正常用量下,虽有厌食但属正常现象。
四、溶氧不足
溶氧不足也是导致鱼摄食量下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当水体溶氧过低时,或在连续阴雨天等情况时,均可使水中溶解氧降低,引起鱼的食欲下降。溶氧是决定鱼能否生活在水里的必要条件,水中溶氧的多少直接影响鱼的摄食和生长。
一般情况下,养殖池塘水体的溶氧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
(1)空气中氧气的溶入;(2)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3)外源水体补给增氧,但最主要的还是光合作用增氧。
鱼感觉到水体缺氧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
1、水体溶氧量少
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因素造成:
(1)水中浮游动物的呼吸耗氧。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的数量过多,一方面它们自身要消耗水体的溶氧,同时吃掉水中大多数的藻类。水体如果在短时间内补充不了溶氧,鱼就会出现浮头,甚至死亡。
(2)藻相不平衡。养殖池塘中较常见的藻类主要以绿藻、裸藻及隐藻为主,有时甲藻、金藻以及蓝藻中的一些种类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形成优势种群。根据经验,养殖池塘中的藻相一般以绿藻、裸甲藻为主,少量的隐藻、裸藻,这种水体鱼吃食均较好。
单一藻类过多的池塘,一般鱼会吃食不好,特别是养殖的中、后期,池塘过于肥沃而造成裸藻的大量发生,这种水体的鱼通常吃食不好,而且水体环境不稳定。一旦遇上阴雨天气,裸藻大量死亡容易造成泛塘。此外,由于裸藻的个体较大,白天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增氧,但晚上耗氧却很厉害。因此,裸藻大量发生的池塘,要定期换水,然后用硫酸铜或者强氯精等杀藻药物全池泼洒,能有效降低裸藻的数量。
单一藻类过多的原因:主要是池塘营养元素太单一,对于某一种藻类的生长有利,而其它藻类的生长则会受到抑制。因此,人工不能长期经常性的培水培藻,或者还可能促成藻类单一化严重,并不一定适宜于水产养殖。
建议:确实水体有问题时可以培水培藻,平时尽量维持水体生物链的自然平衡。在前期施肥最好能选用有机肥作为基肥,养殖的中后期主要可以无机肥为主、有机肥为辅。同时注意定期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调节水体的酸碱度。
(3)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偏少。水体中的溶氧主要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浮游植物的数量本身较少时,水体就需要施肥来培养藻类,一般可选择有机肥如发酵后的猪、牛粪和无机肥如氮肥4-6斤/亩,磷肥(过磷酸钙2-3斤/亩)配合使用。此外水体的浑浊也会造成光合作用效果不好,浑浊水体可以先用明矾或氯化铝等净化水质再施肥,以免影响肥效。
(4)放养的模式不合理。养殖水体的载鱼量有一定限度,过多的投放苗种会造成鱼体本身长速不快,还会因密度过大造成缺氧。此外,某些养殖品种的搭配也很关键,如主养草鱼必须搭配花白鲢,有利于保持水质的清新,促进草鱼的生长。而很多人因为白鲢价格便宜,且容易缺氧,不愿意在池塘中套养白鲢,造成养殖的池塘中后期藻类大量繁殖,特别是蓝藻很容易暴发流行。因此,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品种的合理搭配是保证养殖高产的必要条件。
2、鱼体摄入体内的溶氧少
大多数的鱼类主要靠鳃来完成氧气的交换,鱼体细胞要得到水体的溶氧,必须要经过"从水中吸收溶解氧--在体内运输--向组织供给氧气"三个步骤。
从水中吸收溶解氧主要靠鳃组织来完成,如果鳃组织受损害,或者水中有泥土、短纤维、油类、腐蚀性毒物(如强碱、重金属盐类、某些有机酸、硫化氢等)等异常情况下,或者鳃丝上有大量粘液(如有寄生虫或者烂鳃)、异物堵在鳃丝上,降低了鳃丝的表面积,在水-血液之间形成了壁垒障碍等,这些都会降低鳃组织从水中吸收氧气的速度及效率。
而氧气进入血液以后要与血红蛋白结合,但此时如果水中的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偏高,就会影响这一化学变化的发生,从而阻止了鱼体溶氧的交换,造成生理性缺氧。此时,即使水体溶解氧含量很高,鱼也不能正常吸收水体中的氧气。
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偏高造成的鱼厌食一般持续的时间会很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降低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浓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大量的换水,然后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降解。
五、水温
温度的骤然变化必然引起鱼类摄食量减少。当冷空气突然来临时,鱼类的摄食量可减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高温闷热天气,鱼类摄食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可通过温度调节消除影响,如:遮阴或加保温棚或加注冬天仍保持高于池塘水温的地下水来升高温度或防止降温;加注地下水或低温水予以降温。
其实,影响鱼摄食关键因素是水温。一般来说,大部分鱼在水温23℃与28℃时,食欲旺盛,摄食量大。水温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其摄食量。当水温在10℃以下时,大部分鱼停止摄食。这是早春和晚秋鱼摄食量少的原因。
鱼类是变温动物,摄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温。如早春时,水温很低,鱼类摄食就不会很旺盛。因此冬末春初时池塘水深不宜太深,苗种塘保持水位在0.8-1.5米,有利于水温上升,使苗种尽快摄食。
开春后随着水温逐渐升高,鱼摄食量逐渐增大,但是水温过高时,加之天气闷热,鱼摄食量会明显减少,而且会持续几天。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一年中最热的“中伏”期间。
六、饲料原因导致厌食吃料
导致饲料原因而鱼类厌食的两个主要原因:
1.饲料变质。因运输或保存不善导致发霉,有异味。
2.更换饲料。因为不同厂家的饲料气味、口感是不一样的,导致鱼有一段适应时间,从而导致摄食量减少。
突然性的换料会引起鱼的不适,产生应激反应,造成摄食量下降,甚至拒食。养殖过程中突然换料使养殖的动物在味觉上产生短时间不适应,因此养殖户在中途换料时,要先将两种饲料按一定比例拌在一起投喂一段时间,慢慢调整比例,直到彻底换成新品种的饲料。
在所投饲料里搅拌入某些药物时,也有可能产生拒食。
七、中毒
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由于管理不善,经常会出现底质、水质恶化,从而导致有毒物质含量超标,例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中毒直接会影响鱼类的摄食,严重的中毒还会危及鱼类的生命。中毒主要包括藻类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化学物质中毒、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等。
1、藻类中毒
淡水水体中能引起鱼类中毒的主要是蓝藻门的微囊藻和金藻门的三毛金藻。微囊藻大量繁殖,死后蛋白质分解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轻者影响鱼类摄食,重者毒死鱼类。微囊藻含有毒素会刺激鱼的肠道,使肠道发红,引起肠炎,甚至中毒。微囊藻过多的池塘可全池泼洒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洒药后立即开动氧机,第二天清晨加注一定量清水,防止鱼浮头。
而三毛金藻引起的中毒主要是三毛金藻大量繁殖后,产生大量的鱼毒素、细胞毒素、溶血毒素以及神经毒素等,引起鱼类中毒。如果是三毛金藻引起的鱼类中毒,首先加注新水,然后亩一米水深用4公斤碳酸氢氨,可使三毛金藻膨胀解体直至死亡。此外,通过施肥培育其它藻类的生长,从而抑制三毛金藻的大量繁殖。
2、农药中毒
(1)有机氯杀虫药如DDT、六六六等;
(2)有机磷杀虫药如敌百虫、敌敌畏等,此类毒物在一定范围类对鱼的皮肤有明显的毒性,中毒途径主要通过鱼的呼吸、皮肤接触、吞食受污染的饲料等;
(3)有机硫杀虫剂如代森锌、代森铵等。
出现农药中毒,首先应该大量换水以稀释有毒物浓度,最好能找出污染物,对症用解毒药品。
3、重金属中毒
重金属对水产动物的毒性一般以汞最大,银、铜、镉、铅次之。主要致害机制是:重金属离子与鱼鳃所分泌的黏液结合成为蛋白的复合物,覆盖在整个鳃部并填塞鳃丝间隙,阻碍鳃组织与水的接触面,使其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发生窒息而死。
此外,重金属一旦进入鱼体会在体内累积,与鱼体主要酶的催化活性部位中硫氢基结合成难溶的硫酸盐,抑制酶活,妨碍机体的代谢。重金属的污染,主要是化工厂的污水排到养殖池塘,因此养殖的池塘要远离工业区。
4、化学物质的中毒
主要包括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石油污染、酚中毒等。养殖池塘中的氨氮、亚硝酸超标也会引起鱼厌食,甚至中毒。
我们都知道晴天下午水体的pH值明显比上午要高。当pH值与氨氮同时偏高时,就会引起氨中毒。因此鱼在中午、下午吃食不好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氨氮偏高的池塘有条件可以大量换水,然后亩用20-30公斤沸石粉全池泼洒,可以有效降低氨氮的浓度。
5、食物中毒
现在大多数鱼类养殖主要依靠配合饲料的投喂。如果鱼类吃了霉烂变质的饲料,也会引起中毒,出现厌食或者死亡。
6、药物中毒
过量使用杀虫药如硫酸铜、敌百虫以及各种药物等以及长时间高剂量在饲料里投喂药品造成鱼体肝脏发生中毒,都会引起鱼类厌食。因此,正确用药是关键。
另外的一类情况,中毒就是使用药物过量或不当以及农药等引起外源性药物中毒。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阿托品等解毒剂处理。
农药、鱼药中毒。有些养殖尸喜欢用一些主要成分和渔药类似的杀虫类农药去替代渔药使用,也有被人投毒的事件发生。这些农药虽然主要成分和某些渔药类似,但其毒性及用法与渔药有本质的区别,其安全性差,用量不好掌握,稍微不慎就会引起鱼类中毒,轻则破坏鱼的生理机能造成鱼类吃食不好或不吃食,重则死鱼。
八、天气原因
1.天气突变。气温突降造成水温突变、连续阴雨天气、闷热天气以及台风登陆等造成养殖的水质变化,使鱼类产生应激,也会短时间出现厌食。
2.连绵阴雨。当遇到连续阴天或连绵阴雨、大风及暴雨天气时,鱼群或多或少的会表现出厌食的应激反应。天气变化对鱼类的摄食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阴雨天和闷热天。
阴雨天气压低,水中溶氧低,鱼吃食差甚至不吃食。闷热天的气温很高,而气压又很低,给人的感觉是胸闷、呼吸困难,在这种天气情况下,鱼多数在池塘深处,很少露面,因此喂食也基本看不见多少鱼在上面吃。
处理方法:加开、增开增氧机;水温太低时,水深不宜太深,苗种塘保持水位在0.8~1.5米;天气突变时,如气温突降造成水温突变、连续阴雨天气、闷热天气以及台风登陆等造成养殖的水质变化,使鱼类产生应激,也会短时间出现厌食,应时刻观察鱼情。
3.温差过大。秋季昼夜温差过大,白天气温高,水温也较高。而到了晚上,气温骤降,使表层的水温急剧下降,水的密度增加。而底层水温较高,密度较小,所以造成上下水层产生对流。底层无氧水携带着池底大量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向上层流动,水变的浑浊不堪,同时有机物的分解耗氧,使整个水体处于缺氧状态,从而影响鱼的摄食。
此时,我们会发现鱼一般上午摄食不好,而下午摄食好。其主要原因是上午尤其是早晨水中的溶氧很低,鱼摄食不好,而经过一个中午的阳光照射后,水中溶氧由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上升,这时鱼开始摄食。等到了晚上,水中溶氧开始下降,鱼由于吃的过饱,消化时需要大量耗氧,所以在晚上和凌晨时更容易浮头。
如果鱼类早上摄食差,中午和晚上摄食好,除了上述原因外,也有可能是水质老化,或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超标。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取进行夜间增氧和水质调控即可。
另外,由于晚上溶氧过低,鱼在晚上所摄食的饲料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被排入水中,造成饵料浪费,增加了饵料系数。同时残饵和未消化完全的粪便又会进一步败坏水质,形成恶性循环。
九、繁殖季节
鱼类在繁殖季节会发生减少摄食或者停止摄食的情况,所以商品鱼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鲤、鲫鱼养殖过程中,繁殖季节应停止向渔塘冲水以免刺激产卵,减少开启或停开增氧机以适当降低水中溶解氧在每升2-3毫克,在适度低溶氧的情况下,会自繁的鲤、鲫鱼大多是不会自行产卵的,这是有效防止因繁殖影响生长的方法。
总之,鱼不吃食的原因很多,但只要不是病害、水质调节恶化引起的,一般均为正常现象,几天后鱼就会恢复食量。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有效措施,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鱼厌食、不吃料的原因很多,找到原因,对症处理,才能事半功倍。
(刘文俊 2019.04.15)
更多信息请登录水产专业网站:中国西南渔业网//www.modaip.com/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