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肝胆综合症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鱼类肝胆综合症是近年在鱼类养殖中频繁发生的一种新的鱼病症状,其主要危害对象是青鱼、草鱼、鲫鱼、鲤鱼、团头鲂,严重影响了养殖的经济效益。
一、症状
病鱼尾鳍、背鳍的鳍条尖发白,体表无任何明显症状,病鱼的口腔及眼球周围均无明显症状。
将活的病鱼拎起来,有少量血液从鳃盖下方流出,掀开鳃盖,鳃部有大量的淤血,黏液很多,轻轻刮去淤血和黏液可见鳃丝严重充血,但鳃丝却很完整。
剖开腹部可见肝脏肿大,色泽变淡或土黄色,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脏逐渐变黄发白,最终形成黄白相间的“花肝”症状。
胆囊偏大,胆汁的颜色偏淡,胆囊的外壁上附有一些银色的外膜。
肠道外壁无明显症状,但内壁却严重充血,肠道弹性很差,轻拉可断成多节,但肠道中仍有少量的食物。
二、流行情况
该病的流行季节主要从6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发生。主要危害对象是:青鱼、草鱼、鲫鱼、鲤鱼、团头鲂,不论鱼种和成鱼都有发生。近年来呈高发的趋势,并且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
三、发病原因
该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初步认为发病原因有以下两种可能:
1.长期投喂高性能的配合饲料。
由于有些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了一些激素或营养配比不合理,使得肝胆综合症频繁发生。由于近年来使用配合饲料的意识增强,而一些饲料厂家为了片面的追求利润,在饲料中添加了一些类如喹乙醇类的激素,鱼类服用这些激素后,虽然生长加快,饵料系数降低,但是这些激素长期在体内形成大量积累,导致鱼类发生一些应激性出血病或肝胆病变---发病率最高的肝胆综合症。
另外,有时投喂的配合饲料其营养配比有时不能适合鱼类的营养需要,如蛋白质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多等。
当蛋白含量偏高时,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这样容易引发肝脏脂肪的积累,破坏肝功能,影响鱼类的正常代谢。
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时,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生理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就是肝脏,造成肝脏肿大,色泽变淡,或土黄色,甚至形成黄白相间的“花肝”症状,使肝脏失去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引发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生。
2.长期大量使用敌百虫类的杀虫药物。
这些杀虫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并不是很大,但是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会在水体和鱼体内形成大量的积累而影响鱼的体质。
四、防治方法
1.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食性鱼类,最好每天适当投喂一些比如象草、黑麦草、苏丹草等草食性饲料,以补充鱼类对维生素和组纤维的需求量,如果投喂植物性饲料困难,可选择定期用维生素拌饵投喂,因为维生素的投喂一方面可以使鱼类摄入的营养均衡;另一方面维生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样做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象草)
2.在鱼类生产季节,除了春季“大麦黄”和秋季“白露”两次预防用药时,用敌百虫类的杀虫药,其余时间最好不要使用这些杀虫药,以免长期使用在鱼的体内形成大量积累而影响鱼的体质。
3.立即停料1-2天或饲料减量投喂。
4.鱼类发生此病时建议用药如下:以内服药治疗为主才有良效,外用药只有辅助治疗作用。
外用药:发生此病时鱼类的体质很弱,因此建议不要使用三氯异氰尿酸等刺激性较强的消毒药物,最好用一元二氧化氯或二氧化氯制剂。
(三黄粉)
内服药:此病发生时鱼类的肠道内壁虽然严重充血,但它不同于普通的细菌性肠炎,因此建议不要使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这类的抗生素制剂,最好用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如三黄粉等清热解毒药物,同时用维生素拌饵内服。
具体用药方法为:每天用一元二氧化氯或二氧化氯化水全池泼洒,连用两天,同时用三黄粉拌饵内服,连用3天~5天,另外再用维生素拌饵内服,连喂5天~7天。
使用以上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一般5天左右鱼类即可停止或减少死亡。
另请参阅:
饲料蛋白过高对草鱼肝胆综合症影响(第110期)
鱼类肝胆综合症的病因分析与防治
解剖鱼体检查辨识肝胆状况(第145期)
草鱼新“三病”(细菌性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旧“三病”(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的防治
更多信息请登录点击网站//www.modaip.com/,了解更多哦~~~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