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冷血变温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体温会随水温的升降而升降,始终与水温保持0.1-0.4℃的温差。
人工驯养的鱼类投喂的是配合饲料,各种营养元素之间不一定够量或合理,维生素也许含量偏低或偏高,促生长剂添加也可能不合适,虽不影响鱼类的经济生长,但“虚胖”普遍,体质差,免疫力低,抗逆能力差,冬季和早春易发生感冒和冻伤。鱼感冒多发生在高温季节,鱼冻伤一般在寒冷的冬春季节。
一、感冒
水温的急剧升高或降低会刺激鱼的皮肤神经末梢,导致各器官调控机制的紊乱和失调,也就是说,水温骤变,鱼突然遭到不能承受的水温温差而发病,使鱼发生感冒。
鱼患感冒,起初发病时,会出现惊慌失措状态,皮肤原有光泽明显减弱,体表分泌大量黏液,活力大降,反应迟钝,严重时浮于水面,皮肤和鳍失去原有光泽,颜色暗淡。
鲤鱼鱼种在水温突然改变12-15℃时,会侧卧于水面,不能游动,呈休克状态,鱼静止不动。鲫鱼、鳊鱼等从21℃水中突然转放到1-2℃水中,3 小时就可能会死亡。观赏鱼在急速换水时最容易发生感冒。
二、冻伤
据悉,低温对鱼的伤害主要在鱼塘水温下降至鱼不能承受或持续过长的低温,导致鱼冻伤、冻死。鱼类虽属变温动物,但水温降至1度以下,温水鱼类一般进入麻痹状态,易冻伤冻死。水温降到0.5℃以下,有的鱼皮肤会坏死,后腐烂脱落。
冻伤的鱼体肌肉组织脱水,充血红肿,发炎溃烂,感染疾病,特别容易继发水霉病,春季冰雪融化后可能陆续大批死亡,有时会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冻伤原因
1.微流水长期有微流水注入的越冬池,鱼类在进水口处游弋,鱼体、背鳍等部位暴露在寒冷空气中,易造成鱼体冻伤。
2.水位低又渗漏严重的越冬池,水位下降猛,池温降的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也易造成鱼类冻伤。
3.经长途运回的鱼,如果捕捞不慎造成机械(内外)损伤或运输密度过大等原因,如果又突遇降温,也易造成鱼类冻伤。
(鱼冻伤后转为水霉病)
能耐受严寒的广温性淡水鱼类具有阻止渗透失调的机能,但热带广盐性鱼类没有这种机能。草鱼、鲫鱼、花鲢、鲤鱼等最适生长水温为20-29℃,低于7℃就很少进食或停止摄食。不冻水层水温0-4℃时,大部分鱼类停止摄食,很少活动或几乎不活动,新陈代谢和耗氧大大降低,停止生长。
水温4℃以下,鲤鱼会失去平衡,产生麻痹和僵硬。野鲤和家鲤如长期生活在水温1℃以下,鳃丝末端会因冻伤而肿胀。淡水温度在11℃时,罗非鱼会产生低温昏迷,若持续时间长,会死亡。
淡水鱼类中,乌鳢、鲫鱼等最抗低温缺氧,其次为鲶鱼、鲤鱼等,接后为花鲢、草鱼等。
地区不同,鱼类抗低温、冻伤的能力有差别,北方的鱼类比南方的鱼类耐低温和冰冻的能力更强。
三、防治措施
1. 鱼感冒发生时,尽量将水温恒定控制,迅速加注相近温度的水,立即开机增氧可缓解症状。
2. 鱼冻伤发生时,应采取紧急抗寒加温措施,其后按赤皮病并参照水霉病的治疗方法施治。
3. 抓好进入低温、冰冻期前的饲养管理。鱼越冬前的1~1.5个月(秋末)要进行强化饲养,可以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糖类和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含量,以利增强鱼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从而减少感冒和冻伤的发生。
4. 选适合的池塘越冬。越冬鱼池要尽量选建在避风向阳处,有充足水源,尽量保持深水位(1.5米以上),有条件的可在池塘上搭建塑料大棚保温。入冬前几天将鱼移入保温较好的鱼池,可有效防控鱼感冒和冻伤的产生。养殖密度低的池塘,可并塘越冬。
5. 转鱼要调节好水温。鱼转到新水体时,要设法使水温温差控制在3~5℃之内,以降低应激反应。水体中可加入0.3%~0.5%食盐,可提高鱼的抗低温能力。
6. 科学补水。冬季结冰时,要确保水深超过1.5米,因此应适当补水。补水要选在晴天进行,做到早注、勤注。注水应避免时间过长或一次性量过多,以免引起水温大幅度降低。同时,有条件的加注地下(热)水或电厂余热水更好。
7. 及时扫雪和破冰。下雪时,要及时扫除保温棚等上的积雪,以防压坏建筑物。北方地区雪后应及时扫除冰面上的积雪,以利提高水体溶氧量;发现缺氧时,要在晴天砸开部分冰面,以增加溶氧量。
8. 选择健康鱼种越冬和合理控制放养密度。越冬鱼种要选体格健壮、光泽度好、活力强、耐低氧的个体。越冬并池的鱼类放养时间不能太晚,过晚放养,水温偏低,易引起鱼感冒或冻伤。冬季放养鱼类适宜的水温为5~10℃。
9. 科学投饵。冬季鱼类在晴天时或温度相对较高时也会少量摄食,可选晴天每隔2~3天投饵1次,日投饵量为夏、秋季的1/5~1/7。以投喂沉性料为好,浮性饲料会较长时间漂浮于水面,鱼会露头吃食,大大增加受冻伤的可能性。
(致谢原作者:敖礼林。本文经"水花鱼"编辑并配图,内容有增减)
更多信息请登录点击网站//www.modaip.com/,了解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