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鱼病四种辅助诊断方法:及时确定病因才能对症治疗
1、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
鱼生病后,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如在水面悬浮、离群独游、摄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发生急性型鱼病时,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会急剧上升;而发生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
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躁不安。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蹿下跳,阵性狂游;当鲢碘泡虫侵袭鲢鱼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因农药或工业污水排放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出现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地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池塘养鱼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四大家鱼”、野杂鱼、泥鳅都会毫不例外地死亡。因此,及时到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调查中,还应注意病鱼是陆续少量死亡,还是死亡有明显的高峰期,前者应考虑是寄生虫侵袭的可能,而后者可能是传染性鱼病。
2、了解水质和环境情况
1)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斜管虫宜在水温12~18℃时大量繁殖;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当水温低于10℃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繁殖。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进行大致了解。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祸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水质被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水中的溶解氧、pH、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的鱼池数年不清塘,有的网箱长年摆设于一个地方,鱼的粪便和残饵大量沉积,当水底溶氧量减少时,嫌气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不仅容易使鱼类中毒,而且更加剧了溶氧的缺乏,造成鱼类“浮头”或窒息死亡。目前网箱养鱼在寒冷的冬季常发生大批死鱼,多数是因水温高于气温,底层水温高于表层水温,使养殖区域库水上下对流,造成缺氧所至。有机质多而水质发臭的水,一般都适宜鳃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鳃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氯化物和硬度高的水,则会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2)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源或流行病的传播源,鱼池周围的环境卫生,家畜、家禽、螺蚌及其敌害生物在渔场内的数量和活动情况等,特别对一些急剧的大量死鱼现象,尤其需要了解附近农田施药情况和附近厂矿排放污水情况,在工业污水和农药中,尤以酚、重金属盐类、氯化物、酸、碱、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和有机砷等对鱼类危害较大。一旦确诊为中毒死亡,应迅速了解施药的种类或污水中的主要致死化学成分,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3、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种和规格、各种生产操作记录及历年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投喂酸败饲料和腐烂变质的饲料,容易引发鱼的瘦背病和死亡;放养密度过大,鱼摄食量不足,体质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也容易引起疾病;施肥量过大,在池中直接沤肥,投饵量过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化,造成缺氧,影响鱼的生长,同时给病原体和水蜈蚣等敌害生物创造了条件,导致鱼的大批死亡;水质过瘦,饵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马病、萎瘪病的发生;拉网等操作造成鱼体损伤后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肤霉病等。
调查中还应了解以前治疗的情况,应详细询问曾用过何种药物,效果如何,这些情况都有助于对鱼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通过以上的现场调查,只是对与鱼病有关的外部环境有了初步的了中解,要对鱼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主要靠对鱼体的检查。检查病鱼时,最好捞取濒临死亡而未死的病鱼进行检査,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也要尽可能地选用刚刚死亡且体色未变、尚未腐败的鱼进行检查(受检鱼至少需要带回室内检査时,受检鱼应放在盛有水的水桶内。
提示:如果病鱼已死,盛水带回时,可能某些寄生虫就会离开鱼体而影检查,此时可用湿布或湿纸包裏带回。
4、肉眼检查
肉眼检查是诊断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有些鱼病仅通过肉眼就可诊断。由于有些病原体的寄生部位,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病理变化,有时症状还很明显,例如,水霉及一些大型的寄生虫(如蠕虫、甲売动物、体形较大的原生动物等),用肉眼就可识别出来。传染性鱼病常常表现为出血症状;而寄生虫病,常表现出黏液分泌增多、发白、有点状或块状的胞囊等症状。通过肉眼观察其不同的症状,对于某些鱼病就可做出初步的诊断。所以,肉眼检查法是一种较为方便并能收到较好效果的方法。
对患病鱼体进行检查,一般要检查体表、鳃、内脏3部分,检查顺序和方法如下。
(1)体表检查
将病鱼放在解剖盘内,按顺序从病鱼的头部、嘴、眼睛、鳞片、鳍条等部位逐次仔细观察。在体表的一些大型病原体(水霉、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等)很容易被看到。但有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型病原体,则需要根据所表现出的症状来判断,如车轮虫、鱼波豆虫、斜管虫、三代虫等,一般会引起鱼体分泌大量黏液,或者头、嘴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无充血现象;如有角膜混浊,有白内障时很可能是复口吸虫病;草鱼赤皮病,则鳞片脱落,局部出血发红;鲢鱼打印病,在鱼腹部两侧或一侧有圆形红色腐烂斑块,像盖过的印章;知果草鱼鱼体发黑,背部肌肉发红,鳍基充血,厘门红肿,剥皮可见出血,可能是患有病毒性出血病或肠炎病。
(2)鳃部检查
鳃部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注意鳃盖是否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现象;然后用剪刀将鳃盖除去,检查丝是否正常。如鳃丝腐烂发白带黄色,尖端软骨外露,并沾有污泥和液,多为烂鳃病;鰓丝末端挂着似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常常是寄生了中华鳋;鳃部分泌大量的黏液,则可能是患有鳃隐鞭虫、鱼波豆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鳃片颜色比正常的鱼较白,并略带红色小点,多为鳃霉病。
(3)内脏检查
内脏检查的内容很多,要认真做好记录。将病鱼放在解剖盘内,用剪刀或手术刀将一侧鱼鳞去掉一些,在去鳞处剪开皮肤,剥去一部分皮肤,看皮肤是否变为红色;再从肛门处下剪,一路向上剪至体腔背部,再转向前剪,一直剪至鳃盖后缘,另一路沿腹中线向前剪,至鳃盖后下缘,最后将这一侧皮肤整个去除,露出内脏器官。先观察腹内是否有腹水,腹水的颜色如何,有无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如鱼怪、线虫、舌状条虫、长棘吻虫等。然后仔细地将体内各器官用剪刀分开,分别仔细观察各器官有无患病症状。
- 1)肝胰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白点,是否有脓包或结疖等。
- 2)胆囊:是否肿大,是否颜色变浅,是否胆汁变稀薄。
- 3)肾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脓包或结
- 4)脾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出血点,是否有脓包或结疖等
- 5)心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等。
- 6)肠道:取出肠道从前肠至后肠剪开,分成前、中、后3段,放在解剖盘中,轻轻把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去掉,然后进行观察。如发现肠道全部或部分出血呈紫红色,则可能为肠炎病或出血病;前肠壁增厚,肠内壁有散在的小白点或成片状物,可能是黏孢子虫病或球虫病。在肠内寄生的较大的寄生虫,如吸虫、缘虫、线虫等都容易被看到。
目检主要以症状为主,要注意各种疾病不同的临床症状一种疾病在临床上通常有几种不同的症状,如肠炎病,有鳍基部充血、蛀鳍、肛门红肿、肠壁充血等症状;同一种症状,几种疾病均可以出现,如细菌性赤皮、烂鳃、肠炎等病,均能出现体色发黑、鳍基部充血等症状。因此,目检时要认真检查,全面分析,抓住典型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