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牙鲆的病毒病及其防控方法

发表时间:2023/12/15 16:54:53  浏览次数:2925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1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在1996年,该病在四国的养殖场首先发生,其后发病海域扩大到日本西部海域的多个县的牙鲆养殖场。

【症状】患病鱼外观可见体色变黑、腹水导致的腹部膨大的特征性变化。解剖检查时可见病鱼腹腔和围心腔内积水,肝脏淤血或褪色,多见肝脏、脾脏肿大。有时可见肝脏的点状或斑状出血,生殖腺出血,也可能看到肌肉内出血。

在海面养殖和陆地水槽养殖的鱼均可发生这种疾病。疾病流行期的水温位于8~15℃之间,但是,在18℃水温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另外,从稚鱼到成鱼均可发病。低水温期发病时多为慢性死亡的病例,鱼群的累计死亡率各不相同,从百分之几到90%左右。在养殖场可见这种疾病病原的水平传播现象。

【病因】病原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iral hemorrhagic sepncenna virus,VHSV),属于弹状病毒科,病毒粒子呈子弹状,有囊膜。依据G和P遗传基因的分型,日本国内分离到的病毒株,1株为欧洲型,其他均为北美型病毒株。牙鲆VHSV和已经报道的牙鲆弹状病毒(HIRRV)相比,在结构蛋白分子量、敏感性细胞以及血清学特性上均存在差异。

这种疾病具有在低水温期发病的特点,这是值得注意的。牙鲆弹状病毒病伴有严重的肌肉内出血,而该病基本看不到这种病例变化,因此,可以作为区别这两种疾病的指标。确诊这种疾病可用FH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以及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

【对策】除合理饲养管理(可能的情况下升高饲养水温等)之外,一般认为及时处理病鱼,彻底消毒,使用干净的饵料,不引入可疑的病鱼等是防治该病毒病的有效对策。

      2 牙鲆弹状病毒病

这种病是1984年3月份被初次确认的疾病,从冬天到春天感染当年鱼。患病鱼死亡率由2%~90%,在不同的养殖场差异很大。该病产生的危害曾经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但是,最近已经没有这种疾病的发生。

【症状】病鱼在外观上以鳍条发红为主要症状,其中也能见到腹部膨胀的个体。体内症状主要以腹腔积水、肌肉内出血以及生殖腺的淤血为特征。

【病因】病原是属于弹状病毒科的病毒,命名为牙鲆弹状病毒(Rhabdovirus olivaceus),一般称为牙鲆弹状病毒(HIRRV)。该病毒可以用RTG-2细胞进行分离,观察到IHNV样细胞病变(CPE)。

【对策】尚没有有效的防治对策。不过,将水温升高到18℃以上,疾病会自然平息。

      3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海产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最初是发生在日本的石鲷,随后这种病在多种鱼类中均有发生,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此外,东南亚、大洋洲、欧洲以及美国也有欧洲真鲈、斑双棘石斑鱼、花斑、星鲽等30种以上的鱼类发生了这种疾病。该病毒还能感染天然鱼。

1992年,在广岛县下属的牙鲆种苗生产场的稚鱼(17~18mm)首先被确认发生了这种疾病。随后,该病给牙鲆的养殖场和种苗生产场带来了重大损失。

【症状】虽然这种疾病在体长40mm以上的鱼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即使体长20mm以下的小型鱼体也可发生。通常在外观和解剖检查时,难以见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不过,在部分个体中可见到脑发红,受感染组织的神经细胞存在显著的空泡变性。

【病因】和其他鱼种患该病的情况一样,原因病毒为粒子大小约27nm正二十面体、没有囊膜的RNA病毒,该病毒属于野田病毒科(Alphanodavirus)的β野田病毒属(Betanoda virus)。

可用PCR法进行诊断。确诊时需要确认病鱼神经组织(脑、脊髓、网膜)的空泡变性和用荧光抗体法、电镜法观察到的病毒颗粒。另外,使用SSN-1细胞分离培养也可诊断这种疾病。

一般认为,该病的传播方式是垂直和水平传播。从牙鲆的亲鱼的卵巢、精巢所监测到的病毒基因、亲鱼血清中抗体检查、亲鱼的病毒检测以及仔鱼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来看,认为该病毒可通过受精卵从亲鱼垂直传递给仔鱼。此外,实验结果也证明了从死亡个体到健康仔鱼存在病毒的水平传播。

【对策】由于该病的感染源是产卵亲鱼,因此获取不带毒的亲鱼或病毒感染性低的亲鱼所产的卵是最重要的。臭氧消毒受精卵也有预防疾病的效果。

此外,作为水平感染的防治对策,应降低仔鱼的饲养密度,消毒饲养用水以及用具,限制其他人员进入饲养设施,消毒饲养员的手臂,注意通风,防止水槽间的飞沫感染等。

通过实施以上综合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牙鲆的VNN发病率。

4 水生双片段RNA病毒病

1986年3月,该病在日本国爱媛县民营牙鲆种苗生产场培育的稚鱼种首次被确认。1987年以后,这种疾病在日本西部各地的种苗生产场和养殖场呈现流行趋势。到1990年前后,给1~2.5g的稚鱼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随后该病的危害又逐渐减轻了。

这种疾病的症状主要有3个类型的特征性病征。即腹腔积水导致腹部膨大的所谓腹水型,脑及脊髓出血的所谓脑炎型以及体色变黑的所谓黑变型。腹水型和黑变型的病鱼同时可见其肝脏褪色或透明化的内部症状,脑炎型则未见有显著的病变。

【病因】病因为双片段RNA病毒科的水生双片段RNA病毒属(Aquabirnavirus)的被称作YTAV的病毒感染引起。这种病毒可用CHSE-214等培养细胞分离,病毒粒子呈平面六角形,平均直径63nm。

【对策】将饲育水温降至20℃以下,水温越低危害越轻。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应避免从怀疑被污染的养殖场引进受精卵、鱼苗和亲鱼。

5 病毒性表皮增生症

这种疾病在孵化后10~25日龄的仔鱼(全长7~10mm)发生,发病后大多在2周之内全部死亡。

虽然这种疾病有时也发生在变态后的稚鱼(在池底部的稚鱼)中,不过,这种病主要还是发生在牙鲆仔鱼期,因为传染性非常强,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止该病的水平传染。

【症状】在发病的初期,可发现患病鱼摄食不良,在近水面无力地游泳。部分鱼体时可见体色变黑。肉眼可见鳍条特征性的白浊,体表细胞增生,鳍条的表面可见许多球形化的细胞。

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表皮细胞的显著增生,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病因】这种疾病是疱疹病毒之一的牙鲆疱疹病毒(FHV)感染导致的表皮细胞增生性疾病。仔鱼期的牙鲆由于鳃不发达,要借助皮肤进行呼吸。由于患病鱼皮肤细胞增生多层化,会阻碍其呼吸。另外,表皮增生可降低患病鱼体表的离子调节机能,这些被认为是导致患病鱼死亡的病因。

病鱼的表皮细胞显著增生,但仅凭病鱼的外观症状诊断该病是不准确的。过去是采用特异性抗血清的间接荧光抗体法以及电子显微镜确认表皮细胞内的病毒颗粒。最近开发出来的PCR法,可以进行确诊。

【对策】由于感染途径不明,无法采取有效防控对策。因此,主要是依靠预防。为了阻断来自饲育水FHV的侵入,可以进行紫外线照射(4000μW·s/cm2以上)处理。

另外,使用一般的消毒剂(酒精、氯制剂)就可灭活FHV,因此可以设置消毒槽,防止通过手足媒介向饲育场传人FHV。

在20℃以下的水温饲育可导致患病鱼症状恶化,因此,用适当的水温养鱼很重要。

6 淋巴囊肿病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鱼类有这种病毒病,在牙鲆、真鲷、五条鰤、真鲈、圆斑星鲽等鱼类有发病的报道。

特别是养殖达到商品鱼规格的牙鲆常常发生这种疾病,因为其患病鱼外观极其难看,失去商品价值,故这种疾病是不能轻视的鱼病之一。

【症状】该病发生在春天到初夏期间,多在高水温期终止,近来也有常年发病的渔场。通常为散见,有时也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外部特征为头部、躯干和鳍条等的表面可见米粒状到直径3cm的白色细胞团块,严重时覆盖患病鱼体表可达1/3。

已确认有过该病发病史的大龄鱼体很少再发生这种疾病。

【病因】该病是由属于虹彩病毒科(Iridoriridae)的淋巴囊肿病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引起,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团块,可见200~500μm的巨大细胞。在这些细胞中可见到巨大化的细胞核和在细胞膜周边的棒状或球形的包涵体,电镜下可见直径200nm左右呈五、六角形的病毒颗粒。

一般认为这种病毒传播能力比较弱,高密度饲养的方式有增加发病率的倾向,也可以认为是与患病鱼接触而导致传染。

【对策】现在尚未确立治疗方法,一般的处理方法是,除去严重的患病鱼,等待自愈。最近又报道指出,根据定量形质分析(QTL分析)技术,为了选择耐病毒鱼而开发了DNA标记。而且依据这个DNA标记进行选育,现在已经有抗该病毒的鱼种销售了,有可能就引进这种抗病毒鱼,减少这种疾病的危害。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www.modaip.com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m.modaip.com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吉永水产品养殖股份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