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真菌)性鱼病预防的标准化及其治疗处方开具的注意关键点

发表时间:2023/04/11 00:09:03  来源: x20230419  作者:袁圣  浏览次数:664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鱼病能不能被治愈?一直是业界争论的话题。对于终端养殖户及一线病害防控人员来讲,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通常是5-10天),池塘中死鱼的数量逐渐降低至可控或者可以承受的范围,那么,鱼病治疗的目的就达到了。鱼类发病以后,如何进行诊疗?其逻辑可以分为4个部分,即:准确诊断(病原的分类)——开具处方——选择合适的药物——药物的科学使用。在确诊的基础上可以开具处方,处方的开具应该对病原的种类进行区分。本文以细菌性鱼病为例。

一、细菌性鱼病的主要特征

细菌性鱼病是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鱼病,其病原与病毒病和寄生虫病不同,可人工培养,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因此通过培养测定其敏感物有利于防治。防治常采用化学药物,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容易产生耐药性,有些细菌性鱼病症状与病毒、寄生虫鱼病有类似之处,很容易弄错。常见有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出血败血症等。

(感染爱德华氏菌的加州鲈病鱼肝脏肿大发白,肾脏肿大,有腹水。图源:南方农村报)

二、鱼类细菌性病的细菌形态

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统称为细菌,包括古细菌、真细菌和蓝细菌。真细菌包括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等。其基本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

自然界中的细菌极少单独存在,常以种群形式出现。各种不同的细菌种群与周围环境和水生动植物共同形成水体生态系统。动物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栖居着数量不等的细菌。水体中细菌及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具有决定作用。

细菌体积微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它们的大小常用微米表示。细菌按其外形又分为球形、杆型和螺旋形3种基本形态,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型菌。危害水产动物主要是杆菌,其次是弧菌

(放大10961倍后,扫描电镜下的大肠杆菌。图片:Janice Haney Carr / flickr)

三、鱼类细菌性病的细菌种类与类型

通常把那些在动物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机体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在宿主内生存和增殖,对维持宿主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它们能在肠内壁表层形成非特异性的表面保护膜,刺激机体产生“自然抗体”

水生生物体表或水体的正常菌群在机体健康或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一些种类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自然界中仅有少数细菌能引起水生动物发生疾病,例如鲑鱼立克次体引起鲑鱼败血症,而这类细菌称为病原细菌或病原菌

细菌是能够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微生物。根据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细菌分为两种营养类型: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通过无机物的氧化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合成菌体成分,这类细菌称为自养菌; 需要利用多种蛋白、糖类等有机物质作为营养和能量合成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异养菌。必须从宿主(人或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质中获得营养和能量的异养菌称为寄生菌,大部分病原菌均属于寄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作为营养物质的细菌称为腐生菌

四、细菌性鱼病的发病特点

①发病的温度范围较广。②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发病越快。③可感染同一口池塘中的多种鱼类。④可感染同一种鱼的不同规格的个体。⑤治疗相对容易,主要跟摄食状态、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关。

(鱼类细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疾病大部分为条件致病,致病条件为:

①病原(致病菌)存在。②入侵的途径(体表、鳃丝、消化道伤口)存在。③免疫力低下等。

五、致病菌来源及传播途径

1.水源:①新塘进水。②养殖过程中进水时均可带入细菌。③不同池塘水流的交换也可导致交叉感染;

2.苗种:部分细菌性的病原如爱德华氏菌等可以由苗种携带传播;

3.底泥:底泥是重要的病原库,包含多种病原,条件合适时可被集中释放。

4.工具:不同池塘的工具如网具、捞海等交叉使用都可能成为细菌传播的工具。

5.拉网捕捞:专业的捕捞队伍往往自备网具,频繁在不同的池塘使用,若使用前未对网具等消毒可能造成细菌的传播。

6.投饵机设置不合理:投饵机架设的靠岸边太近,投饵台间的距离过近,会导致摄食时鱼体跟池壁被动接触或大量挤压造成受伤。

7.进排水:进排水会导致鱼类兴奋狂游,同时会导致底泥上翻,病原、有机质被集中释放,满足病原和伤口同时存在的发病条件,这也是很多池塘进水后细菌病暴发或者复发的主要原因

8.暴雨:暴雨时大量雨水快速进入池塘,因雨水温度较低,密度较大,会快速下沉到池塘底部,导致水体对流,池底上翻,病原、有机质等大量释放,同时下雨时鱼异常兴奋,狂游,受伤概率提高,满足病原和伤口同时存在的发病条件。

9.其他途径:如鸥鸟等,摄食濒死鱼后的排泄物及转运濒死鱼时掉落等都可造成病原的传播。池边有较多杂草、树木对养殖不利,既遮挡阳光、阻碍风力,影响溶氧,也是各种鸟类的栖息场所,大量排泄物进入池塘,成为疾病传染的重要源头

六、致病菌的入侵途径

1.体表的伤口:体表伤口的形成跟寄生虫的叮咬、鱼聚集时的挤压、捕捞运输等操作、繁殖等相关;主要易发生在摄食、捕捞、运输、繁殖、进新水、下雨时。

(繁殖后的异育银鲫亲本,可见体表受伤,鳞片脱落。图源:水产前沿)

寄生虫:如甲壳类寄生虫会破坏鱼体组织,撕破皮肤,成为细菌入侵的重要途径,高温季节的花白鲢细菌性败血症与锚头蚤的寄生高度相关,秋天大宗鱼类的烂鳃与中华蚤高度相关,蠕虫如指环虫等导致鳃丝粘液异常分泌,影响鱼的呼吸从而影响摄食,导致免疫力下降,形成细菌入侵的免疫条件

(左图:中华蚤导致草鱼的烂鳃。右图:细菌性败血症跟锚头蚤高度相关。图源:水产前沿)

2.鳃部的伤口:鳃部的伤口跟寄生虫高度相关,另外用药不当(主要是消毒剂泼洒不均匀)、水质不良(主要是PH值过高或者过低)等也会导致鳃丝受伤,细菌入侵。

(左图:高温期花白鲢细菌性败血症与锚头蚤高度相关。右图:三代虫可导致鳃丝粘液增多,呼吸不畅。图源:水产前沿)

3.消化道的伤口(见下图胃部溃疡):主要跟消化道寄生虫如棘头虫、绦虫、肠袋虫、各种线虫等有关,还跟投喂过多、饵料适口性差有关系。

(左图:过量投喂的斑点叉尾鮰,肠道充满未消化的饲料。右图:斑点叉尾鮰的胃部溃疡。图源:水产前沿)

七、引起免疫力下降的因素

免疫力的下降主要跟免疫器官的功能相关,而鱼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肝胰脏,最大的免疫系统是消化道。鱼体免疫力的强弱与肝胰脏的机能状态高度相关,并在以下情况发生时下降:

1.过量投喂:投喂过量的饲料后,需要肝胰脏分泌更多的消化液对其消化,加重肝胰脏的负担

2.饲料营养过高:饲料营养过高时,肝胰脏需分泌足量的消化液,同时多余的营养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肝胰脏中形成脂肪肝,都会给肝胰脏带来负担。

3.饲料营养过低:长期投喂低质饲料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不能满足肝胰脏维持基础机能的需要。

4.长期缺氧:缺氧会导致摄食变差,消化效率变差,营养摄入不足,免疫机能下降。

5.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及肠炎等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肝胰脏获得的营养变少,亦会影响免疫机能。

6.长期投喂单:免疫增强剂会造成免疫疲劳,甚至损失肝胰脏功能。

八、细菌性鱼病预防的措施

1.高温期每5-7天对鱼体检查一次,主要是(体表、鳃丝、消化道)寄生虫寄生情况,鱼体体表伤口、鳞片是否完整、鳍条状况,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低温期15-20天左右检查一次,主要是体表和消化道的伤口,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

2.新进水的池塘进水结束后全池泼洒氯制剂一次,5-7天后可投放苗种;养殖中的池塘进水时可导致池底有机质、病原的集中释放,也会导致鱼兴奋、狂游,容易形成伤口,引起细菌继发感染,进水后一天全池泼洒消毒剂,促进伤口恢复。

3.暴雨前改底,雨后消毒(高温期)。高温期是养殖的中后期,池底残饵、粪便积累较多,暴雨可导致水体对流,病原释放,有机质释放,鱼类活动加剧,受伤概率提高。

4.重点做好锚头蚤等甲壳类寄生虫的防控。锚头蚤、鱼虱、中华蚤等可撕破鱼体皮肤,造成较大的伤口,成为细菌入侵的重要途径。在对鱼体检查时应重点关注甲壳类寄生虫的寄生情况,还可在敏感期(周边普遍发生锚头蚤等寄生时),在投饵台使用敌百虫挂袋,内服驱虫中草药等,通过内服加外用的方法防止寄生虫的暴发。

5.做好肠道寄生虫的检查处理。体内寄生虫可破坏消化道的结构,是消化道致病菌入侵鱼体的重要途径。鱼体检查时分部位对消化道进行检查,解剖胃肠道主要观察胃壁、肠壁是否有溃疡、前肠是否有绦虫、棘头虫等的寄生虫,对后肠粪便进行镜检,看是否有肠袋虫等的寄生。发现肠道寄生虫后,及时内服驱虫药物,同时外用广谱杀虫剂杀灭虫卵及幼虫,驱虫后还需对消化道伤口进行恢复。

(水温较低时过量投喂的斑点叉尾鮰的肠道及肠道溃疡。图源:水产前沿)

6.投喂适口饵料,保证合适的投饵率,勿超量投喂,改变投饵机类型。根据水温灵活调整投饵率、投喂适口性好的饵料可以大幅降低消化道病变的可能,投饵后在投饵台周围及池边观察:看是否有白便、漂便轻微发生时可投喂发酵饲料或者乳酸菌,严重时需投喂氟苯尼考治疗肠炎,治愈后再用发酵饲料或者乳酸菌恢复肠道功能。

7.低温期消化酶活性弱,消化效率低,应控制投饵量,保持肠道健康。有胃鱼(如斑点叉尾鮰、加州鲈、黄颡鱼等)在天气晴好时2-3天投喂一次,投饵率不超过3‰,无胃鱼(如草鱼、异育银鲫等)在天气晴好时1-2天投喂一次,投饵率不超过5‰。

8.饲料的消化需要消化液的参与,而消化液主要由肝胰脏分泌。因此在投喂初期、投喂高峰期、加量投料时需重点关注肝胰脏状态,维持肝胰脏健康,可以保证消化效率,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

9.池底是重要的病原库,加强对池底的改良对控制细菌性疾病的爆发有重要意义。现实中很多养殖户经常使用改底产品,但是并没有达到效果,比如下午巡塘时可见池边有大量的气泡夹杂黑泥上翻,都是池底恶化的表现。

10.苗种带毒(菌)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而优良的苗种又是健康养殖的基础和前提,在苗种购买前对特定病原进行检测,弃养带毒苗种,可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生。

11.病死鱼无害化处理。对病死鱼及时打捞、收集,通过深埋等方式无害化处理,可降低养殖环境中病原的丰度。

12.疫苗是预防细菌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如“草鱼四联疫苗”,除了可以预防草鱼出血病外,对烂鳃、赤皮、肠炎等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老三病的预防效果也非常好。

九、一旦确诊为细菌性鱼病,有如下注意事项:

1.不可降低投饵量

通过足量的敏感抗生素的投喂可快速治愈细菌性疾病,保持足够的投饵率是保证所有鱼类摄入足量药物的关键。发病后养殖户习惯降低或者停止投喂,有些养殖户在池鱼发病后降低投饵量达三分之一以上,这样的做法对于病毒性鱼病及营养性鱼病的治疗有帮助,但是对于细菌性鱼病的治疗有风险

2.禁止进排水

加注新水在旧版的《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书籍中被广泛推荐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但对于当下的水产养殖不太适合。在发病期加注新水会导致鱼类兴奋狂游,存在一定时间的免疫低下期,同时底泥上翻,有机质、病原释放,加大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菌含量,继而加重病情或者引起反复发作。

3.治疗期间及治愈后的短期内不要施肥尤其是生物肥

细菌的生长也需要营养,而肥水膏等有机肥中富含N、P、K、C等营养元素,使用后可以促进细菌尤其是有害细菌的快速生长,在细菌性鱼病治疗中或治愈后的一个星期内使用,可能引起鱼病加剧或者复发。

4.外用消毒剂应结合水质综合选择

消毒剂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灭藻类,可能会影响池塘中的溶氧量,杀死的藻类分解后变为有机质还会供给细菌生长,因此外用消毒剂的种类应根据水质状况灵活选择。

水质优良、藻类丰度高时,所有消毒剂都可使用;水质不良、藻类较少、溶氧不足时,慎用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针对鳃部的细菌性鱼病如细菌性烂鳃病,最好选择碘制剂,其对伤口恢复的效果较好;而对于暴发性的细菌感染如细菌性败血症等,则可通过苯扎溴铵、戊二醛类消毒处理;滤食性鱼类投放较多的池塘,养殖前期不要高剂量使用氯制剂或者醛类,否则可能灼伤鳃丝,影响生长,而醛类因残留较久,会在较长时间影响藻类的生长,导致肥水困难。

5.治疗前需重点检查大型甲壳类寄生虫的寄生状况

寄生虫造成的伤口是细菌入侵鱼体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种细菌性鱼病暴发的重要诱因。锚头蚤可寄生于鱼的体表、口腔、鳃盖、鳍条等处,将头部插入鱼体,造成鱼体的伤口;中华蚤寄生于鳃丝,破坏鳃丝结构,造成鳃部的伤口;鱼虱通过口器刺破体表、鳃盖等处的皮肤,亦可造成较大的伤口。由甲壳类寄生虫造成的伤口通常较大,细菌可通过伤口入侵鱼体,引起继发性的鱼病

6.抗生素仍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抗生素仍是治疗细菌性鱼病重要的有效手段。国家倡导的“减量用药、精准用药”的主旨是为了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提高抗生素使用的精准度,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由于抗生素滥用等导致的细菌耐药可产生超级细菌,目前尚无有效的应对方法,一旦感染以后致死率极高。对于水产养殖而言,抗生素是保证养殖成功的重要工具之一,不要妖魔化抗生素,通过药敏等筛选敏感抗生素,结合药代学及药动学,科学使用抗生素才是长久之计

中草药在疾病治疗上被寄予厚望,但是目前还没有效果明确且成本低廉的抗菌中草药成品,落地、推广仍有一段过程。

7.预防用抗生素与治疗用抗生素有所区别

尽管使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鱼病没有意义,但在养殖中仍有很多养殖户习惯定期投喂抗生素预防鱼病。在鱼病治疗时需要注意,用于预防的抗生素在治疗时需更换品种或者加大剂量,否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十、细菌性鱼病治疗方案的固化

1.基本方案:

外用:第一天下午使用有机酸等优化水体环境,第二天上午,消毒剂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

消毒剂的选择:①鳃部病变、水质不佳时固化为碘制剂;②其它部位病变、水质较好时,所有消毒剂都可选择;③其它部位病变、水质不佳时,选择碘制剂。

内服:保持投饵量,若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可复配硫酸新霉素),维生素内服,一天两次,连喂5-7天;若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链球菌、诺卡氏菌等),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复配盐酸多西环素)或者磺胺类,加抗菌中草药一起拌饵内服,一天一次,连喂5-7天。

治疗前仔细检查鱼体,如果有锚头蚤等甲壳类寄生虫的寄生,则需先处理寄生虫,然后按照上述方案再行处理。

2.常用抗生素的配伍固化:

①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主要用于大宗淡水鱼尤其是有鳞鱼的细菌性疾病的治疗,首次发病时,单独使用恩诺沙星即可,恩诺沙星耐药或者治疗中后期,死亡量较大时,可以复配硫酸新霉素一起拌饵投喂。

②氟苯尼考+强力霉素:主要用于有胃鱼及无鳞鱼的各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的治疗,如果主要是消化道的问题,且死亡量不大时,内服氟苯尼考即可,若为严重的消化道问题及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如诺卡氏菌感染时,可将强力霉素与氟苯尼考复配内服,注意氟苯尼考不要跟VC一起内服,会产生拮抗作用。

③磺胺+小苏打:磺胺也是极佳的抗菌药,首次使用时需加倍。由于投喂量大,其代谢时对肝胰脏伤害较大,为了降低对鱼体的伤害,可同时加上小苏打一起内服,用量为每包80斤的饲料添加100克小苏打一起拌服。

十一、真菌性鱼病的处理

真菌通常为继发性感染,体表的伤口是其感染水霉菌的必要条件,防止鱼体受伤,尽早促进伤口恢复是避免真菌感染的主要举措,一旦发生真菌感染后,除了对真菌进行处理,还需对伤口进行恢复,可避免复发。

处理方法:

外用五倍子末(100-150克)+盐(2000克),兑水后全池泼洒,严重时隔天再用一次,而后用优质碘制剂泼洒两次,促进体表伤口恢复。

内服:一般水霉病发生时水温较低,投饵率较低,投饵量低于0.5%的池塘,以保肝药、维生素、乳酸菌、发酵饲料等加量三倍投喂;投饵量超过1.0%的池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鱼病治愈后停掉抗生素,改为保肝药、维生素及乳酸菌继续投喂7-10日。

致谢作者:袁圣 等人

本文来源:水产前沿公众号

备注:本文内容由西南渔业网综合,并对配图略有调整

相关文章:病毒性鱼病预防的标准化及其治疗处方开具的注意关键点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