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科鱼类的细菌性疾病及其控制措施

发表时间:2025/01/02 11:55:51  作者:陈昌福  浏览次数:179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属于鲑科鱼类(Salmonidae)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等冷水鱼类的养殖,在我国逐渐受到养殖业者的重视和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本文介绍鲑科鱼类的几种常见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控措施。

图1 示患病鱼眼球突出的症状

1.弧菌病(Vibriosis)

除虹鳟外,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等鱼类也发生弧菌病。从幼鱼到亲鱼均可发生这种疾病,不过,以100g左右的虹鳟更易发生这种疾病。虽然这种疾病可全年发生,而在水温15~18℃以上的初夏至秋天具有更易发病的倾向。

【症状】多数患病鱼游泳不活泼,在排水口周边浮游。外观上体色变黑,眼球突出、发红(图1)。具有鳍条基部、体侧部发红,肛门发红、扩张等症状。解剖检查时可见如下特征性病变:肠管卡他性炎症、肝脏有出血斑、脾脏肿大等。

【病因】是由革兰氏阴性、具有运动性的短杆菌,血清型为J-O-1(A)、J-O-3(C)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以及J-O-1(A)的病海鱼弧菌(Vibrio ordalii)感染所致。

【对策】通常认为这种病原菌是养鱼池的常在菌,如果条件改变随时都可能致病。因此,应避免由于过度密饲等病因造成对养殖鱼类的应激性刺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可进行投药治疗。首先,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现在,预防这种疾病已有市售的疫苗,如果正确接种,就可以在鱼体达到上市规格之前可以避免发生弧菌病。

2.疖疮病(Furunculosis)

自1890年开始,疖疮病作为鲑科鱼类的传染病已被人们认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已经发表了很多研究论文。但是,虽然对该病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然而,还不能说对这种疾病已经确立了防治对策,这种疾病仍然是给鲑科鱼类养殖业带来极大危害的疾病。

【症状】由于这种疾病形成典型的局部脓肿,故将这种疾病称为“疖疮病”。在鱼体侧或尾部形成特征性的脓肿患部。也有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的情况。不过,在红大麻哈鱼等易感鱼类中不形成这样典型的症状,多数情况下只在肝脏、脂肪组织出现点状出血而死亡。故在很多场合单凭症状是不容易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相区别的。

【病因】这种疾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的属于气单胞菌属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及其亚种引起的。这种病原无运动性,除产生的褐色色素是其特征之外,其他方面均与气单胞菌属的特性不同。

由于培养这种致病菌48~72 h后产生特征性的水溶性褐色色素,培养基被染成褐色。从病鱼中分离到的菌株也有这种特征。因此,比较容易对这种致病菌进行种类鉴定。

在诊断上,除了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外,已经建立了荧光抗体法、PCR等方法,不过会出现非典型菌株的假阳性反应,故在需要确诊时仍有必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对策】关于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现在已经确认口服磺胺类等抗菌药是有效的。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有效治疗变得更为困难。首先,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要从病鱼体内分离致病菌,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后,选择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国外已经开发了这种疾病的疫苗,并以实验预防为目的正在应用。由于以前实验规模等原因,尚未确认疫苗的有效性,这种疫苗尚未上市出售,也就是还没有达到实际应用阶段。

这种致病菌在环境中是如何分布的?是从何处侵入进来的?这些问题是关于疖疮病中知道最少的内容。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加入了考马斯亮蓝(CBB)后制成CBB琼脂培养基,用这种培养基培养该致病菌时,也能从外表正常的个体体表、鳃、成熟亲鱼的肾脏、体腔液中检出这种致病菌。日本的养鱼业在防制这种疾病方面也和其他国家一样,以明确这种致病菌的存在部位,切断其感染路径是防制的关键举措。

3.细菌性鳃病(Bacterial gill disease,BGD)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虹鳟、红点鲑、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nerka)、真白鲑(Coregonus lavaretus)等鲑科鱼类的稚鱼。在一定的饲养环境下成鱼也能发生这种疾病。当稚鱼发生这种疾病时,病程发展很快,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如不迅速采取切实措施,将造成严重损害。

【症状】 患病鱼不活泼、离群、聚集于水流平缓的鱼池壁边以及鱼池角,摄食停止或摄食量大幅度降低。外观上出现体色变黑等异常现象。由于鳃部分泌大量黏液,使鳃盖有开启的状态。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死亡数量急增,并出现鳃小片融合,鳃丝的棍棒化的现象。由于这些病变使鳃功能发生障碍,妨碍呼吸,导致重症鱼因窒息而死亡。

【病因】 这种疾病的病原是嗜鳃黄杆菌(Flavobacterium branchiophilum)。由于在重症病鱼不易观察到这种致病菌,故在进行细菌检查时应选择症状轻微的病鱼。将一部分鳃丝放在载玻片上,400倍左右的显微镜下观察鳃组织表面,确认是否有长杆状菌体(图2)。菌体无滑行或伸曲运动性。用胰蛋白胨琼脂(Cytophaga agar)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15~20℃,5d)时形成圆形、淡黄色、半透明的微小菌落。

图2 400倍以上显微镜下观察到鳃组织表面的长杆状菌体

【对策】 早发现,早治疗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要从病鱼体内分离致病菌,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后,选择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其次,将发病鱼群在3%~5%食盐水中浸泡1min,或者在1%的食盐水中浸泡1h的方法是有效的。用后者方法反复处理发病鱼群效果更佳。发生这种疾病与高密度养鱼、饲养水含氧量过低、氨浓度过高以及过量投放饵料有关。在良好的饲养环境下养鱼能预防这种疾病。

4. 柱形病(Columnaris disease)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于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鲤(Cyprinus carpio)等温水性鱼类。在高水温时虹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等也能发生这种疾病,在夏季使用水温18℃以上的河水养殖虹鳟也能发生这种疾病。

【症状】 由于病原菌在有氧环境下繁殖,故患这种疾病时在鱼鳃(图3)、体表、吻、鳍条等部位形成病灶。由于病原菌能产生强力分解蛋白质的蛋白酶,故患部的组织发生糜烂、崩解、坏死以及缺损等病变。因此,作为特征性症状表现为鳃腐烂、鳍条腐烂、尾腐烂以及吻腐烂等病灶。

图3 示患病鱼鳃部出现腐烂症状

【病因】 这种疾病由革兰氏阴性具有运动性的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引起。这种菌虽然无鞭毛,滑行运动和伸曲运动均很活跃,在患部基质上形成圆柱状构造为该菌特征(图4)。

图4 示柱状黄杆菌在患部基质上形成圆柱状构造

由于这种致病菌在常用的细菌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分离培养时需用胰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形成周边呈树根状黄色扁平的菌落。

【对策】首先,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杀灭养殖水体中存在的致病菌等,同时要从病鱼体内分离致病菌,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后,选择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用食盐水浸泡患病鱼对于治疗这种疾病是有效的。

5.细菌性冷水病(Bacterial coldwater disease,BCWD)

1987年在日本德岛县琵琶湖出产的香鱼的稚鱼发生了这种疾病,1990年在岩手县及宫城县的银大麻哈鱼孵化场也确认了这种疾病。开始为稚鱼多发,最近也有成鱼发生了这种疾病。

【症状】鲑科鱼类的稚鱼发病的特征为尾柄部糜烂、溃疡以及缺损等症状。可是单凭体色变黑和贫血症状,而且仅凭肉眼观察很难与IHN区别。在成鱼患病时,多见内脏各器官的贫血变化。鳍条的前端裂开、相互摩擦及折断的症状在稚鱼和育成鱼发病时是一样的。

【病因】病原菌为嗜冷黄杆菌。在分离培养时多用改良的胰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或TYES培养基,如在这些培养基中加入血清后对细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将病鱼患部的部分体表组织、肝脏、肾脏接种于培养基,经15℃、5d左右的需氧培养后,出现边缘圆形或是不规则的黄色菌落。用特异性血清凝集反应或荧光抗体法可鉴定这种细菌。另外,目前正在普及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

【对策】由于已知该病原菌能侵入受精卵内,因此,用碘剂消毒发眼卵是无效的。对于已经发生疾病的池塘,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消灭养殖水体中的致病菌等;同时,要从病鱼体内分离致病菌,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后,选择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另外,在实验室条件下已证实了疫苗的免疫效果,不过,离实际应用还需要时间。

6.链球菌病(海豚链球菌感染症)(Streptococcicosis)

鲑科鱼类的链球菌病,在日本报道的有虹鳟、马苏大麻哈鱼以及银大麻哈鱼。通常在高水温时发生这种疾病。有人报道在养殖银大麻哈鱼时,由淡水过度到海水的驯化期内,因这种疾病的发生而引起过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

【症状】患病鱼体的主要外部症状为腹部膨胀以及出血,肛门扩张,鳍条基部发红、出血以及眼球突出。内部器官的病变特征为肠管炎症,脾脏及腹腔内壁出血等。

【病因】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的链球菌,在血液平板上显示出β溶血,属于海豚链球菌。

【对策】避免过量投喂饵料、饲养密度过高是防制这种疾病的重要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疾病的池塘,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消灭养殖水体中的致病菌等;同时,要从病鱼体内分离致病菌,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后,选择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现在虽然还没有市售的疫苗,不过用虹鳟完成的实验结果表明注射疫苗可以获得良好的预防疾病效果。最近,注射疫苗预防这种疾病的效果已经在牙鲆中得到认可,并已有市售的商品疫苗。

7.细菌性肾病(Bacterial kidney disease,BKD)

这种疾病过去只是在欧洲、美国流行的鲑科鱼类的细菌病,通常称为BKD。在日本,1973年北海道的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首先发生了这种疾病,之后蔓延到日本各地。自从开始养殖银大麻哈鱼之后,这种疾病对该鱼类形成了严重威胁。由于银大麻哈鱼是日本原本没有的鱼类,其受精卵是由美国引进的,病原菌污染的受精卵成为了该病发生的主要病因。

【症状】患病鱼外观可见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周围出血或突出等症状。

特征性的病变多见于肾脏,即对病鱼进行解剖检查时可见其肾脏肿大(特别是后肾),患部表面现有白点至白斑状的病变。病灶组织坏死。用病灶组织的涂抹标本就可以观察到大量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这种疾病为慢性疾病,银大麻哈鱼在淡水中饲养期间被感染,进入海水养殖阶段以后发病情况会开始增多。

【病因】病原菌为鲑肾杆菌,该菌形态多为双杆状,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18℃,氧化酶反应阴性,不分解明胶。分离培养这种细菌极为困难,需要采用含有胱氨酸的特殊KDM-2培养基。

【对策】虽然部分病原菌能侵入到受精卵内,但是,对引入的受精卵在发眼卵期用碘剂消毒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已经发生疾病的池塘,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消灭养殖水体中的致病菌等;同时,要从病鱼体内分离致病菌,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后,选择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疾病的彻底治疗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有时投药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多数情况下在停用药物后又会再次发生这种疾病。现在还没有研制出预防这种疾病的疫苗。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