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草鱼菌虫混合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近年来,湖南省草鱼养殖发展较快,但草鱼高密度人工养殖容易导致水质改变或水体污染,不但可导致鱼群免疫力下降,同时更加有利于细菌或寄生虫的繁殖,增加草鱼混合感染多种病原的几率,加大了诊断与治疗的难度。本文通过对一例草鱼车轮虫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案例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进行介绍,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 基本情况
湖南汨罗市某草鱼养殖户用池塘养鱼,池塘面积为4.2亩,平均水深1.7m,池底有大量淤泥,其厚度为35-45cm,水体较为浑浊,透明度低。该池塘配置有增氧机2台、自动投饵机1台,水源为附近河水,水质相对一般。2019年10月初,该塘每日有十余尾草鱼死亡,养殖户未在意,其后草鱼死亡量每日递增,养殖户在饲料中拌喂阿莫西林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前往现场观察,发现有部分鱼群行动迟缓鱼群好将鱼头露出水面,不愿采食,体质消瘦且稍微动静容易狂躁不安。对死亡或即将死亡的草鱼进行剖检,发现病鱼较瘦弱,鱼鳃有出血、充血症状,鳃丝有大量黏液分泌,肠道内无饲料,且充满白色脓液,肠壁有大量出血或充血。
3 实验室诊断
3.1 寄生虫病检测
取剖解草鱼鳃部和肠道组织,刮取病变组织置于载玻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鱼鳃部病变组织视野中有大量的车轮虫,但肠道病变组织视野中未发现任何寄生虫。
3.2 细菌性病原检测
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手术刀取病鱼鳃、肝脏和肠道组织,将其与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混合后研磨,过滤后蘸取上清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于37℃培养24小时,选择典型的优势菌落再次培养,其后挑取单一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结果发现,培养基表面出现圆形、浅白色且中央稍隆起的菌落,其表面光滑且边缘整齐,革兰氏染色为杆状紫红色细菌,提示其为革兰氏阴性菌。进一步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对头孢拉定、头孢噻肟、多环西素、头孢曲松、诺氟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利福平、丁胺卡拉、链霉素、新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耐药。
根据病鱼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最终判定鱼群暴发车轮虫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且嗜血气单胞菌对部分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4 治疗措施
根据诊断结果,我们制定以下治疗措施。针对车轮虫病的治疗措施:①对池塘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制剂(比例为5:2),使其在池塘中的药物浓度为0.35-0.4g/m3,每日泼洒一次,每隔一日进行用药,连续使用1-2周;②将新鲜韭菜与食盐混合(2.5:1),将浸出的汁液对池塘进行泼洒,每亩池塘需使用新鲜韭菜3kg作用,连续使用3日。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治疗措施:①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多西环素粉末,在每吨饲料中添加药物4kg,均匀搅拌后,对鱼群进行投喂,每日早上和下午各投喂一次,连续用药1周;②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粉末,每吨饲料中添加3kg,均匀搅拌后对鱼群进行投喂,每日2次,持续投喂2周。
实施以上治疗措施后,用药第3日池塘草鱼死亡数量有所减少,用药第5日池塘草鱼情况基本恢复正常。
5 讨论
草鱼人工养殖导致其生活习性发生较大改变,同时高密度养殖使鱼群更容易被病原感染。近年来,汨罗市人工养殖草鱼发生疫病较为频繁,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导致病因确诊较为困难,因误诊或漏诊耽误疾病的治疗,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临床诊断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确定汨罗市某草鱼养殖场发病是由轮虫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
对于车轮虫的治疗一般可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制剂,但由于该混合制剂对鱼有较大毒性,故需要严格注意给药浓度;长期抗生素使用导致嗜水气单胞菌对部分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故对该病的治疗需先对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高敏或中敏药物对该病进行治疗。此外,为促进此类疾病快速治疗,可向草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C、黄芪多糖等可提高鱼群免疫力的药物。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