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探寻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鲟鱼及八种品种简介

发表时间:2024/08/04 23:31:40  作者:刘文俊  浏览次数:80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鲟鱼是介于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相对低等的鱼类,现生鲟鱼共有27个种和亚种。鲟鱼又被称为鱣、鲔、鱏等,鲟鱼的鱼肉含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脑黄金,对软化心脑血管、促进人脑发育、提高智商、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

鲟鱼的保护

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鲟,已经达到极危的级别,中华鲟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2010年对亚洲鲟类进行评估时,将它列为极危状态。

1988年,我国将中华鲟、白鲟、长江鲟纳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管理。1997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届缔约国大会通过10.12号决议,把除列入公约附录Ⅰ的鲟形目种类全部列入公约附录Ⅱ进行管理。

鲟鱼品种的区分主要依据其属和种的不同。‌鲟形类包括4属23种,‌其中中国有2属。‌具体来说:‌鳇属有2种,‌中国有1种。‌鲟属有16种,‌中国有6种。‌匙吻鲟科仅有2属2种,‌匙吻鲟分布于密西西比河水系,‌而中国产白鲟。

中华鲟与长江鲟 珍稀生物但有不同

中华鲟和长江鲟虽然都出生于长江,但生活区域不同。长江鲟为淡水定居性鱼类,分布于金沙江下游以及长江上游,虽属洄游性鱼类,但不作远距离的洄游;而中华鲟生活在长江和近海中,属于海河远距离洄游性鱼类。繁殖期间,成熟中华鲟在7月至8月从长江口溯江而上,一路跋涉于次年10月至11月,到达长江上游的产卵场繁殖。繁育孵化后的小中华鲟,又会沿着洄游路线,沿江而下到长江口,在第二年4月至5月入海。

体形上两种鱼也有区别,长江鲟体形较小,成年长江鲟体长为1-1.5米;中华鲟体形较大,成年中华鲟体长可达4米。同饮长江水,但中华鲟和长江鲟的性格却南辕北辙长江鲟喜静,游动缓慢。而中华鲟则喜动,喜欢贴着四壁和底部,到处游动。

中国鲟鱼及养殖状况

中国第一个鲟鱼养殖场于1992年在大连瓦房店落成,但因经营不善倒闭。1998年以后,中华鲟在广东、福建养殖成功,北京、湖北、江苏、黑龙江等纷纷开展了规模不等的鲟鱼养殖。我国鲟鱼商业养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兴,先后突破了西伯利亚鲟、匙吻鲟、小体鲟、史氏鲟、俄罗斯鲟、大杂交(达氏鳇♀×史氏鲟♂)、鳇、中华鲟、长江鲟等近10种主要鲟鱼的全人工繁殖技术,鲟鱼养殖与鲟鱼子酱加工已经发展成产业,成为世界鲟鱼养殖产量第一国和鲟鱼子酱加工出口大国。

鲟鱼是多倍体鱼类而且容易杂交,包括种间杂交和属间杂交,杂交后代可育。目前,中国养殖最多的杂交鲟品种大杂交(达乌尔鳇♀×施氏鲟♂)、小杂交(施氏鲟♀×达乌尔鳇♂)、西杂(西伯利亚鲟×施氏鲟的正反交)。

我国主要养殖的品种有大杂交(达氏鳇♀×史氏鲟♂)、西杂(西伯利亚鲟♀×史氏鲟♂)、匙吻鲟等三种常养种类。中华鲟、长江鲟等因属于保护品种,科研院所有保护性养殖。市场上有所谓的"中华鲟"出现,其实都是常养种类的西杂鲟鱼。

现时常养种——"西杂”鲟是西伯利亚鲟与施氏鲟的杂交后代,于2007年前后繁育成功,但尚未申报水产新品种鉴定,其主要优点是抗病力强且耐运输,一般养殖约1年、规格达到 1~2 公斤/尾即当做商品鱼销售,适合于一般养殖,也是目前市场上养殖量最大的杂交鲟。一般认为“西杂”的正反交效果几乎没有区别,但也有反映两者存在区别,正交品种(以西伯利亚鲟为母本)骨板小、抗病力更强。目前养殖最多的“西杂”;反交品种(以施氏鲟为母本)生长速度更快,更适合养殖经验较丰富的养殖户。

现时常养种——“大杂”鲟有“鲟龙1号”,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经多年培育成功 ,2016年通过了新品种审定。其主要优点是鱼子酱品质优良、颗粒饱满、粒径大,但养殖周期长,占养殖空间较大,且不耐运输(与“西杂”相比),不太适合一般养殖经营,主要以生产鱼子酱为养殖目的。无论是苗种还是商品鱼,在水温约12℃条件下,公路运输500公里,“西杂”的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而“大杂”一般只能保证在80%以上,但降低“大杂”运输密度也可使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

本文仅对中华鲟、长江鲟(施氏鲟)、匙吻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小体鲟、白鲟等8种鲟鱼,作一简介。

一、中华鲟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其它中文名:大腊子、鳇鱼等。中华鲟属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分布区域为长江干流及东海、黄海、南海近岸水域,珠江、闽江也有分布。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载,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

中华鲟体形呈长筒形,前粗后渐细,腹部较平,横截面呈五角形。头大平扁,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侧面为犁形。口大横裂,下位,能自由伸缩,吻腹面有2对须,横行排列,位于吻端至口间。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宽。位于眼前缘有2对外鼻孔。皮肤较光滑,背骨板1行,10-16枚,一般12-24枚,众数13枚,左右侧骨板各1行,26-42枚,一般31-37枚,众数11枚,背鳍位于体之后部,臀鳍与背鳍大体相对,尾鳍歪形,上叶大于下叶。鱼体在侧骨板以上为灰色或青灰色,侧骨板以下由浅灰逐渐到黄白色,腹部呈乳白色。鳃耙数16-21枚,是区别于达氏鲟(长江鲟)的重要依据。

中华鲟最大可达500公斤以上,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因其产地为中国东部,故名中华鲟。古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之说,其中的"千斤腊子"就是指中华鲟,万斤象指白鲟,黄排指的是胭胭鱼。

中华鲟是暖温性大型溯河性鱼类,北起黄海北部,南至珠江、海南省万宁县等地的近海,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大陆架,在黄海、南海水域也有捕捞记录。中华鲟具有溯河产卵的习性。育肥和生长在海洋中完成,接近性成熟时洄游至淡水中产卵。每年4月~6月由海入长江进行生殖洄游,至金沙江下游、长江上游产卵繁殖。葛洲坝截流以前,产卵场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被阻于坝下,并形成新的产卵场。

中华鲟为杂食性鱼类,在长江中,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鱼类为食,也包括植物性碎屑,食性随个体大小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二、达氏鲟 长江鲟

达氏鲟,学名Acipenser dabryanus,英文名Dabry’s sturgeon、Yangtze(Changjiang)sturgeon。其它中文名:长江鲟、沙腊子、小腊子。达氏鲟属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是一种分布于长江的淡水定居型的鱼类。分布区域为长江中上游湖北荆州至四川宜宾江段干支流。主要分布在长江上、中游干流及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等支流下游。

达氏鲟,也称为长江鲟,是鲟形目鲟科鲟属鱼类。长江鲟分布于中国的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及其各大支流,它是一种纯淡水定居性鱼类。

达氏鲟体呈棱形,躯干横断面五角形,腹部平且上翘,头似楔形,幼体吻部较尖,成熟个体粗短,呈钝圆形,眼侧位,鼻腔位于头侧,有鼻。口大横裂,腹位,能自由伸缩。须2对,左右对称。躯干部有5行骨板,背骨板1行,8-13枚,左右侧骨板各1行,26-38枚,左右腹骨板各1行,8-13枚。背鳍、臀鳍后有小骨板1-2块,骨板之间皮肤粗糙程度因年龄而异,幼鱼粗糙,成鱼粗糙度降低。尾柄短,尾鳍歪型,上叶大于下叶,偶鳍平伸,背鳍与臀鳍上下相对。体色背部深,腹部浅,幼鲟侧骨上方呈灰褐色或铁灰色,下方灰白色或乳白色。鳃耙数30-55枚,是区别于中华鲟的重要依据。

达氏鲟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湖北沙市至四川宜宾江段的干、支流的河口地区,并以四川江段为主。达氏鲟生长和繁殖均在淡水中进行,生长一般在河流的下游或湖泊,性成熟时洄游到河流的较上游河段产卵繁殖。达氏鲟喜栖于砂质底质的江河底层。达氏鲟是以水生寡毛类、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随着个体的增大,水生高等植物的茎、叶及绿藻等植物性的食物摄入量也相应增加。

三、匙吻鲟 鸭嘴鲟

匙吻鲟(学名Polyodonspathula),英文名Panddlefish。其它中文名:鸭嘴鲟,匙吻白鲟、匙吻猫鱼。别名鸭嘴鱼。匙吻鲟科 (Polyodontidae)匙吻鲟属(Scaphirhynchus),分布于北美的淡水水域中。匙吻鲟是从3亿年之前(即恐龙时期)就在地球上生活,并存留下来的一种珍稀鲟鱼类,是世界上匙吻鲟科中仅有的两个品种之一。鸭嘴鱼与长江水域中的白鲟同属鲟形目白鲟科,我国1988年从美国引进匙吻鲟受精卵,现在已成功进行人工育苗和开始推广大规模生产

鸭嘴鱼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长长的、扁平如浆状的吻部。看其外观,吻呈汤匙状,形似扁平的鸭嘴,故名"鸭嘴"鱼,但却比真正的鸭子嘴巴长几倍,长长的身子被又长又扁的嘴巴已经占了一大半,显起"头重脚轻"。它是一种和鳙鱼(花鲢)食性一样的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能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花鲢养殖。

鸭嘴鱼为软骨鱼类,躯干流线型,尾部侧扁,无肌间刺,周身光滑,体表裸露,鳞片退化无鳞,其背部、尾鳍上叶及侧线上方有细小鳞片。头和吻的表面布满感觉细胞,以协助探测食物。口大,幼体有牙。眼小视觉较差,口在吻下不能伸缩,鳃盖布满梅花状的花纹。鳃耙长而薄,用于过滤食物。覆盖鳃盖的皮肤延伸超过鳃盖的边缘,末端较尖。尾鳍分叉,尾柄披有梗节状的甲鳞。尾鳍歪尾形上叶长,下叶短。背部呈黑蓝灰色,体侧有点状赭色,腹部为白色。前额高于口部,鳃耙密而细长。

匙吻鲟个体最大可长达2-3米、重80公斤。匙吻鲟属于河川洄游性鲟类,生长和繁殖均在淡水中进行,生长一般在河流的下游或湖泊,性成熟时洄游到河流的较上游河段产卵繁殖。

四、施氏鲟史氏鲟

施氏鲟(学名: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英文名:Amur Sturgeon;其它中文名:史氏鲟。施氏鲟是一种主要分布于阿姆河的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鱼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2010年对亚洲鲟类进行评估时,将其列为极危状态

施氏鲟仅主要涉及中国和俄罗斯。它属于河川洄游性鲟类,生长和繁殖均在淡水中进行,生长一般在河流的下游或湖泊,性成熟时洄游到河流的较上游河段产卵繁殖。

史氏鲟是鲟科鲟属鱼类动物,最大个体可达100公斤。身体细长,呈纺锤形,裸露无鳞,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

史氏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游干流、松花江、乌苏里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阿穆尔河流域。

五、西伯利亚鲟 贝氏鲟

西伯利亚鲟(学名:Acipenser baeri Brandt),英文名:Siberian sturgeon),其它中文名:贝氏鲟。西伯利亚鲟是一种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的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鱼类,是鲟形目鱼类中分布范围最广的物种,广泛多变的地理环境使西伯利亚鲟有较大的形态学和生态学变异性。

西伯利亚鲟(全长62厘米)

西伯利亚鲟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毕河至科累马河。从西伯利亚地区的西部到东部,西伯利亚鲟的可数形状(骨板数、鳍条数、鳃耙数等)有增加的趋势,这种变化情况与东部地区河湖的低温条件有关。水温影响西伯利亚鲟个体早期发育,较高的水温使西伯利亚鲟的可数性状减少,这在西伯利亚鲟的人工温水养殖中得以证实。

西伯利亚鲟体色变化较大,背部和体侧浅灰色至暗褐色,腹部白色至黄色。其骨板行间的体表分布有许多小骨片和微小微粒,幼鱼骨板尖利,成鱼骨板磨损变钝。口较小,下唇中部裂开。吻须光滑或者生少许纤毛。鳃耙扇形。

西伯利亚鲟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主要为摇蚊幼虫。在河口和三角洲,食物中主要有端脚类等脚类和多毛类,同时西伯利亚鲟也摄食有机碎屑及沉渣。

六、俄罗斯鲟

俄罗斯鲟(学名:Acipenser gueldenstaedti),英文名:Russian sturgeon,其它中文名:俄国鲟。俄罗斯鲟属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具有溯河产卵习性。俄罗斯鲟广泛分布在里海、亚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上述海域的河流。俄罗斯鲟的分布涉及众多的国家,包括阿塞拜疆、保加利亚、格鲁吉亚、伊朗等。

俄罗斯鲟最大可长达23厘米、重110公斤。俄罗斯鲟体色变化较大,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腹部灰色或浅黄色。幼鱼背部呈蓝色,腹部白色。俄罗斯鲟背部和两侧分布有许多星状小骨板。

俄罗斯鲟吻短而钝,以此区别于闪光鲟、欧洲大西洋鲟及波斯鲟。鳃耙数一般比纳氏鲟少;鳃耙结构简单,不呈扇形,以此与西伯利亚鲟区别;下唇分裂,以此与裸腹鲟区别;侧骨板数少于50,吻须无纤毛,以此与小体鲟区别

俄罗斯鲟主要摄食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也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在海水水域时,它整天不停地摄食,并且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形成两个摄食高峰。俄罗斯鲟的食用价值很高,其可食部分占总体重的64%,其熏制鱼肉在俄罗斯鲟各生产国特别受欢迎,其精巢可制成烧伤治疗药,干制鳔可用来生产强力胶。其制成鱼子酱价值更高,受全球市场的欢迎。

七、小体鲟

小体鲟(学名:Acipenser ruthenus),英文名:Sterlet。小体鲟属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欧洲地区的淡水鲟类。

小体鲟个体较小,除个别可以达长125厘米、重16公斤外,一般不超过1米长、6-6.5公斤重。小体鲟体色变化较大,但背部常呈深灰褐色,腹部黄白色。骨板行之间有大量小骨板分布。下唇中部裂开与裸腹鲟区别。吻须有纤毛

小体鲟主要摄食摇蚊幼虫等多种昆虫的幼体,也摄食小型软体动物、寡毛类、多毛类及其它无脊椎动物。在其它鱼类的产卵期间,小体鲟还摄食这些产卵鱼类的卵包括鲟鱼卵。在蜉蝣等昆虫大量发生时,小体鲟有时可跃出水面捕食昆虫。

小体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国外广泛分布于欧洲地区流入里海、黑海、亚速海、波罗的海、白海、巴伦支海、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的河流中。小体鲟分布在众多的国家,包括奥地利、保加利亚、捷克、德国、匈牙利等。

八、已经消失的白鲟

白鲟(学名Psephuyrus gladius),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属白鲟科(Polyodontidae)白鲟属(Psephuyrus),中文俗名象鱼、箭鱼。古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之说,其中的"万斤象"就是指的白鲟,"千斤腊子"指中华鲟,黄排指的是胭胭鱼。

白鲟体长形,鱼体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吻延长呈剑状,由前向后逐渐变宽。吻长为眼后头长1.5-1.8倍。吻部及头两侧分布有许多梅花状陷器,头顶骨片裸露。眼小,侧位。外鼻孔2个,前鼻孔大于后鼻孔,相距较远。口裂大,腹位,成弧形。吻须一对,短小,位于吻腹面。鳃孔大,鳃盖膜发达,向后延伸,呈尖角形鳃膜不与颊相连。体裸露,尾部有退化磷片痕迹,尾鳍上叶有8个菱形硬鳞,侧线完整,位高,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后位,尾柄圆形、短小,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

白鲟个体大,一般可重达50~100公斤。白鲟为单纯的动物食性,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其次是虾蟹类。白鲟健泳凶猛、食量大。白鲟是底栖性鱼类,但它的食物并不受水层的限制,食物中常常有中上层及上层的种类。

白鲟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包括长江干流(含金沙江下游)和支流,历史上在东海、黄海也曾有过捕获的记录。白鲟是江海洄游型鱼类,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及其所属的黄河、长江、钱塘江等内陆河流,以淡水生活为主,沿长江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金沙江等。

来源:西南渔业网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侵权可删,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www.modaip.com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m.modaip.com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吉永水产品养殖股份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