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庆市川区道(原双竹镇)
13983250545

信:ycsh638

QQ:469764481
邮箱:ycsh6318@163.com

黄河渔文化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发表时间:2024/09/09 16:03:40  来源:中国水产 2022年8期  作者:赵亚峰 穆铭铭 赵亿祥  浏览次数:85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河南省,有着丰富的黄河渔业文明历史遗存、文化景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成为这一战略重要支撑,系统梳理黄河渔文化内容对于丰富黄河文化的内涵,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进现代渔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相关产业发展新动能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黄河渔文化的概念

渔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在渔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称。狭义而言,渔文化主要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基本上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广义而言,渔文化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渔业资源、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与成果。比如,渔船渔具、渔业信仰、渔歌渔号子、渔风渔俗、渔业法规与制度等文化事项。

本文研究的“黄河渔文化”是一种以黄河河南段为代表的、具有黄河文化特质的中国渔文化。黄河渔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100多万年的史前时期,依托黄河水域丰富的水资源和鱼类资源,中华先民们的渔猎活动成为开启人类智力发展及艺术创作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黄河流域渔猎活动逐步发展成为有规模的渔业捕捞和养殖。渔民、渔业、渔场和渔村,图腾文化、食鱼文化、艺术文化、养殖文化等,构成了蕴含丰富、形态多样的黄河渔文化系统。

二、黄河渔文化的类型

中国的历史,有3000多年时间是以黄河河南段为中心书写的,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强盛期,不仅书写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篇章,也廓开了生动丰富、立体多元的黄河渔文化画卷。黄河渔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制度性渔文化等三大类。

(一)物质性黄河渔文化

物质内涵即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特质。黄河渔文化的物质内涵主要包括渔村文化、渔具文化、渔业景观文化等。

1.渔村文化

渔村是承载渔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全面展示渔文化的场所。以郑州市为例,现有渔业村十个,比如雁鸣湖镇九堡村至今还有着保存较好的、黄河风情浓郁的传统民居、民风民俗等,与附近的黄河故道、黄河大桥等一起构成了一道凝固的黄河渔村历史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2.渔具文化

渔具的发明和使用是我们先祖赖以谋生立命的物质基础。黄河流域有大量渔具文物出土,考古队员在偃师市出土了距今5000年~4000年的骨鱼钩,在洛阳市二里头村夏代遗址中发现了陶制网坠,有坠渔网的出现是在原始网罟基础上的巨大进步。河南省沿黄地区历史上有记载的捕鱼工具还有钓鱼具、罩鱼具、叉鱼具等。

3.渔业景观

渔业景观主要是指人们从事渔业活动时所创造的独特渔业生产景观,具有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嵩县开渔节中“一网捕起上万斤”的欢快场景成为既是物质的又是符号化的渔业奇特景观。

(二)非物质性黄河渔文化

非物质内涵,即精神内涵,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非物质形态文化类型,包括图腾、艺术、信仰等方面内容。黄河渔文化的非物质内涵是渔文化的灵魂,主要包括图腾文化、食鱼文化、艺术文化、休闲文化和鲤鱼文化等。

1.图腾文化

图腾文化,是由图腾观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作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了各种文化现象。黄河的鱼图腾文化在华夏图腾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三门峡市是7000年前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区。在这个以“鱼”为图腾的聚落,鱼纹是当时典型的代表纹饰,并逐渐由写实鱼纹向抽象鱼纹过渡,制作出了小口尖底瓶、鱼纹葫芦瓶等陶器。

2.食鱼文化

河洛地区历史上河湖众多,水产资源丰富,经过上千年沉淀滋养的食鱼文化是黄河渔文化中最凸显的文化形态之一。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商代遗址中发现六种确定鱼类,并推测为庖厨之弃物,可见黄河流域居民素来喜欢吃鱼,对各种鱼类的烹饪也具有独到技术。唐人最喜欢的吃法是鱼鲙,就是把鱼细切成丝的一种饮食加工法,“鲙下玉盘红缕细”,这种食鱼方法在唐朝曾风靡一时。宋代流行的水鲜菜品更加丰富,有虾蕈、假河飩、货鳜鱼、假元鱼、沙鱼两熟、紫苏鱼、炒蛤蜊、炒蟹等。

3.艺术文化

渔文化中艺术文化主要指渔业渔事活动成为创作者审美和表达的对象之后形成的诗词歌赋、绘画、故事、传说、戏曲等文艺作品。唐宋时代渔业高度繁荣发达,出现过一次渔文化高潮,许多文人雅士以渔为题写下大量诗词。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曾作“乘风瞥然去,万里黄河翻”,宋代欧阳修的“河水激箭险,谁言航苇游”中引用了达摩祖师踏一苇叶渡黄河到洛阳的典故,唐代诗人姚合在家乡三门峡市有作“亭亭河上亭,鱼踯水禽鸣。九曲何时尽,千峰今日清”的佳句。

4.休闲文化

休闲性质的渔文化起源于古代先民的渔猎生存斗争,随着生活的日趋安定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休闲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充满趣味、富有智慧、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典型的有垂钓和水嬉。在郑州市商城遗址中出土有青铜鱼钩,可见河洛地区钓鱼活动历史悠久、钓鱼工具水平地位领先。垂钓休闲还衍生出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渔樵意象”。历史上,活跃于开封黄河流域的水嬉活动主要有水傀儡、水秋千、龙舟竞赛和驯水族表演等。

5.鲤鱼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鲤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鲤鱼形象广泛地呈现在年画、绣品、雕塑等作品中,鲤鱼吉祥有余的寓意也是人们喜爱它的主要原因。

非物质文化还包含有鱼的食疗文化、钓师钓技文化和增殖放流文化等。

(三)制度性黄河渔文化

制度内涵即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创造出来标准化的规范组织体系的文化特质。黄河渔文化的制度内涵中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

1.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古代渔业制度肇始于建都洛阳的夏朝,《逸周书》有载,夏朝施行了我国渔业史上的第一个法令,“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此法令传说是大禹所创,史学家称之为“禹禁”。唐宋时期法律中亦有一些对渔业生产有利的规定,如对公共水域不准私自占有,违者将予以治罪等。

2.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笔者在郑州市中牟县的渔业村后史庄村调研时发现,当地至今还保留着酬谢媒人必吃黄河鱼的习俗,认为这是一种高级礼遇。在河南省,“无鱼不成席”、请尊者食鱼头、喝鱼头酒的风俗更是广泛流布,风行中原。

3.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我国自古就有渔业组织,在尧舜禹时期就已在部落联盟领导机构中分设出官职“虞”,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渔业管理职务。“虞”的职责是管理川泽山林,其首要任务是负责管理监督全国的捕鱼和打猎生产。到了周代,官制的设立也逐渐完备,据《周礼》记载,周代的渔官有川衡、泽虞、川师、水虞、鳖人等。

三、黄河渔文化的特征

黄河渔文化的性质、特点与黄河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突出的历史性、丰富的多样性、长期的先导性、广泛的民间性是黄河渔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突出的历史性

突出的历史性是黄河渔文化基本特征。黄河渔文化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渔猎到现代养殖渔业的兴起,厚积了上万年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和黄河文化的成长、发展与延续起到过重要作用。具体而言,黄河渔文化的历史性体现在史前渔文化、夏商周渔文化和唐宋渔文化等三个历史阶段。

1.史前渔文化

史前渔业划分时间段一般以170万年前为起点,至公元前21世纪结束,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很多文明集中在河南省境内,也是人类和中华民族告别蒙昧逐步走向文明的起点阶段,创造了从徒手抓鱼到制造渔猎工具以满足生存需求的原始社会渔文化。

2.夏商周渔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渔业有了重大进步,捕捞渔业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养殖渔业横空出世,水产品加工利用多种多样,形成了以水产资源保护为主要特征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渔文化内涵。一方面是以法律法规来保护水产资源,主要内容有禁捕幼鱼、定期捕捞(“网罟以时入川泽”)、禁止使用毒药等手段捕鱼;另一方面是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关于水产资源保护的论说,比如,西周文王提出“不骛泽”(不滥捕),管仲提出“江海虽广,池泽虽多,网罟必有政”,《吕氏春秋》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等等。

3.唐宋渔文化

唐宋时期渔业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是我国传统渔业发展的高峰时期。捕捞技术有很大进步,淡水养鱼取得突破性进展,养殖对象进一步扩大,苗种业应运而生,水产品加工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观赏鱼成为商品。渔文化进入高潮期,突出特点是艺术渔文化,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十分突出。

(二)丰富的多样性

丰富的多样性是黄河渔文化的重要特征。黄河渔文化历经上万年发展演化、继承发展,充满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共生相融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实践与创造,思想博大精深,类型丰富多样。如果按照价值和功能来分,黄河渔文化中既有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的文化类型,也有满足人们玩水、观景、享受丰收等精神层面的品类,人们还围绕渔业生产、生活创造出各种艺术形态。深浅不同、层次丰富的渔文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黄河渔文化体系。

(三)长期的先导性

先导性指渔文化在全国处于先进、领先和主导的地位。先秦时期,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的京畿之地,比其他地区开发早,较早使用青铜器和铁器并运用在渔业生产上。河南省安阳市出土的甲骨文上发现了商王养鱼的最早记录。水产资源保护的实践和理论也在夏商周时代开始阐发。北魏时期,洛阳重新成为繁华都会,商业发达、渔业兴旺,食鱼文化盛行,引领时代风潮,以致《洛阳伽蓝记·卷三》中有载“洛鲤伊鲂,贵如牛羊。”唐宋时期,黄河流经的河南区域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居中心地位,人口稠密,渔业生产技术先进,渔文化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黄河渔文化是先秦至北宋灭亡3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正统和主流的文化形态。

(四)广泛的民间性

黄河渔文化形式多样,广泛的民间性是其一大特征。李耳治水时的“鞭打黄河”、三门峡名字由来等神话传说或典故,一些民间文艺载体如民歌民谣、黄河水患故事、社火舞蹈、地方曲艺等都是渔文化生长滋养的沃土。悬河、黄河铁犀、黄河特色民居建筑、名人视察黄河纪念亭等地面文化尚有遗存。2006年,黄河金沙泥艺术系列工艺品被评为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2007年,黄河金沙泥艺术中的黄河澄泥砚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隶属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黄河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黄河为主题陈列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与附属广场上的黄河鲤鱼雕塑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渔文化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项,比如河滩文化风俗、食鱼文化、食疗文化和休闲垂钓文化,已经与现代健康理念结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遵循,逐渐成为人们祈福纳祥的外在形式,长期存在于重要的生活场景和节庆活动中。

结语

把握黄河渔文化的特征应强调其历史性和先导性,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个个体而言,这一特定文化地理区域蕴含着族群的历史源流信息,具有自我识别、自我认同的特殊意义,这也是黄河渔文化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当前,在河南省“建设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之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核心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挖掘黄河渔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改造创新,对于推动涉渔旅游、休闲渔业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提高渔民收入等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电脑网址: //www.modaip.com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  手机网址://m.modaip.com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吉永水产品养殖股份合作社,重庆市永川区丰祥渔业有限公司
本站微信:ycsh638,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ICP备案/许可证号渝ICP备202001448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496号

诚信共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