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鱼的嗅觉:它们是怎么判断食物和躲避危险的?
走在大街上,当我们闻到美味时,总是会下意识地去寻找这个香味的来源,然后,在心里默默记下这个饭店名字。
这是人类的嗅觉在起作用。
气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那一生都生活在水中的鱼儿,是不是也会有嗅觉呢?
如果鱼有嗅觉,那么气味是怎么在水中传播的?
如果鱼没有嗅觉,钓鱼时,它们又是如何发现水中的食物的?
首先,我们用角鮟鱇的交配行为,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角鮟鱇是一种生活在大海深处的鱼,在大海深处,可谓是漆黑一片。
为了延续种族繁衍的任务,角鮟鱇只能适应环境,进化出了一种别出心裁的繁殖方式。
雌性角鮟鱇的个头要比雄性大十几倍,当然,也是为了在黑暗的深海中,让雄性更容易发现自己。
但是,就算如此,在漆黑的深海,雄性一样看不到雌性角鮟鱇,个头再大也没用。
于是,雌性角鮟鱇进化出:散发生物光和释放气味的功能,雄性凭借发达的嗅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能够很快雌性角鮟鱇。
找到雌性以后,就会发生比较刚的一幕。
雄鱼一口咬住雌性角鮟鱇皮肤,然后,两者开始“合体”,接着,雄鱼躯体开始萎缩,只留下精巢,终生依靠“雌鱼”生存,当然,一只雌鱼可能同时会携带多个精巢。
雄性角鮟鱇就是靠着视觉和嗅觉系统,发现另一半,最终实现合体。
▲这是一张真实的角鮟鱇照片
既然鱼是有嗅觉系统,那么鱼是怎么闻到味道的呢?
实际上,不同种类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嗅觉系统出现了分化,形成了Ⅰ型MOR和Ⅱ型MOR。
Ⅰ型MOR能够识别到溶解于水中的气味分子;
而Ⅱ型MOR能够识别出挥发在空气中的气味分子。
这也就意味着,有的气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而有的气味分子可以在水中传播。
然而,大多数哺乳动物能够识别空气中的气味分子,也就是Ⅱ型MOR。
由于鱼生活在水中,所以大多数的鱼类嗅觉系统是Ⅰ型MOR,当然,也有极少部分鱼类也能够闻到空气中的味道。
鱼的味觉不仅存在口中,其他部位也会有,比如腮部、唇、触须等,不过主要是集中在口中。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水中溶解了气味分子,鱼的味觉器官感受到这些气味分子后,就相当于鱼闻到了气味。
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鱼对含有生物组织的许多氨基酸,有很高的灵敏度。
有很多鱼类的味觉系统十分强大,其中栖息在河口和海岸边的尖吻鯻最有发言权。
尖吻鯻对于甘氨酸和丙氨酸最为敏感,如果将75克甘氨酸溶解在10万吨海水里,尖吻鯻可以轻松发现。
丙氨酸和甘氨酸是有甜味的,人类舌头也可以感知到甜味,但是灵敏度与尖吻鯻相差太远了,尖吻鯻对甘氨酸的敏锐度是人的1000万倍多。
除了味觉器官发达和敏感外,鱼类还能根据味道,辨别关联物的味道浓度,以及判断食物的新鲜程度。
实际上,并不是每种水生动物的味觉系都这么厉害,长期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鲸豚类,就比较惨了。
鲸豚类动物非常能吃,其实,它们也挺可怜的,吃到嘴里的食物,根本不知道什么味道,因为它们只能感知到咸味。
不要以为鲸大口一张,就有很多美味进入肚子,实际上,对它来说,石头和鱼类进入肚子都是一个感觉,很多鲸豚类也就不知道吞下很多人类垃圾,搁浅到海滩的鲸鱼,会发现肚子里很多塑料类垃圾。
正是,由于鲸豚类动物没有了其他味觉,所以经常看到它们进入原油泄漏的海域,那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死亡。
在这一点上,鱼类表现就要好些。
当鱼经过被石油、油漆、杀虫剂污染的水域时,会迅速离开。
主要是因为鱼类有比较发达的味觉系统,他们感受的并不是污染物的味道,而是感受到水中氨基酸的变化情况。
通过辨别氨基酸的变化,可以辨别出水质的好坏,一旦水质不好的话,就迅速离开。
其实人类的活动,不仅影响到鱼类的生存,还影响到鱼类嗅觉对周围环境的判断。
如果喜欢垂钓的人会有这样的发现,相同鱼的数量条件下,当水质环境好时,更容易钓到鱼。
这主要是由于鱼的嗅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与所在环境的清洁度有很大关系。
就像我们常见的鲤鱼,在清水、瘦水、肥水和臭底坑环境下,嗅觉范围是不相同的。
鲤鱼如果在清洁的环境下,比如湖泊和水库中,鲤鱼的嗅觉范围为10到15米。
鲤鱼如果在养殖环境的瘦水中,其嗅觉范围间减小到8到10米。
鲤鱼如果在黑水坑中,嗅觉范围仅有4到5米了。
鲤鱼如果在臭底黑坑中,其嗅觉范围仅有1到2米了。
写在最后
生活在水中的鱼,在水中不仅可以闻到气味,而且有些能力远超人类。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