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养殖花鲈病毒和寄生虫性疾病鉴别与控制
养殖花鲈病毒和寄生虫性疾病鉴别与控制
苏友禄 ,李勇 ,王宝屯 ,李望东 ,罗志平 ,古群红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健康养殖创新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225;2.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广东 珠海 519000)
花鲈(Lateolabraxmaculatus),俗称海鲈,又称七星鲈。近年来,花鲈池塘养殖在广东省珠海市大力推广,据不完全统计,花鲈在珠海的养殖面积超过2 000 hm2,每667 m2产量一般可达5 000 kg,最高达10 000 kg,产量约占广东省花鲈养殖产量的70%,占全国花鲈产量的50%以上[1]。珠海市的花鲈产值约21亿元,继2009年获得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获得了“中国海鲈之乡”称号,2019年珠海市又获得“中国海鲈之都”的荣誉称号。养殖花鲈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最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已发展成为广东省特色水产品之一。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逐步提高,再加上养殖模式主要以个体户和合作社形式养殖,科学养殖意识薄弱,整体养殖技术相对传统,养殖水质环境变差等原因,导致花鲈病害频发。该研究团队对花鲈病害调查发现,其病毒病主要为苗期阶段易爆发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和养殖各阶段的虹彩病毒病;感染花鲈的主要寄生虫为指环虫和车轮虫。笔者针对上述病害的病原、流行情况、发病症状、诊断和防控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生产一线的花鲈养殖企业(户)提供参考。
1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1.1 病原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属于野田村病毒科,乙型野田村病毒属(Betanodavirus),为无囊膜、二十面体的RNA病毒,直径为25~30 nm。
1.2 流行情况
主要感染仔鱼和幼鱼,鱼苗的死亡率一般可达40~100%,该病的流行水温25~32℃,病毒可附着在鱼卵表面,通过水平和垂直传播。
1.3 发病症状
发病仔鱼厌食,身体瘦弱,体色发黑,活力差,游动异常,或腹部朝上,浮于水面做盘旋游动[2],或在水中打转,有时横卧在池塘底部,部分病鱼头部充血、脑、眼、口部溃烂(图1)。病鱼最后浮上水面或狂奔而死亡,组织病理学可见脑组织和视网膜中心出现空泡化。
1.4 诊断方法
一是根据病症特点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二是通过细胞培养分离病毒,作进一步的鉴定。三是取可疑病鱼脑组织或视网膜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若出现神经组织坏死和脑、视网膜组织的空泡化可作为确诊的重要依据。四是用ELISA和荧光抗体等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五是参照《SCT 7216—2012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RT-PCR方法进行检测判定。
1.5 防控方法
(1)受精卵卵膜携带病毒时,可用20 mg/L的有效碘浸浴受精卵15 min,或在水温20℃时,用50 mg/L浓度的次氯酸钠浸泡受精卵10 min。(2)用臭氧处理过的海水洗卵3~5 min,或用10%聚维酮碘溶液浸浴鱼苗,30 min/次,连用 2~3 次。(3)在购买鱼苗和鱼卵时,使用神经坏死病毒检测试剂条或其他现场检测试剂,选择病毒检测呈阴性苗种。(4)若自然海水本身已携带病毒,可建立蓄水池,用卤素类、乙醇类和碱溶液进行消毒;可用臭氧可减少因水源携带病原的传染。(5)对发病鱼池实施隔离,捞出病鱼并销毁,及时捞出死鱼深埋;对育苗室、育苗池、养殖池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由于病毒对干燥和直射光有很强的耐受力,所以推荐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6)尽量减少过塘等刺激性操作,运输过程要有充足溶氧,鱼苗下塘要保证水体环境稳定。
图1 感染神经坏死病毒的花鲈苗游泳异常(A,箭头示)和头部充血、脑部溃烂(B,箭头示)
2 虹彩病毒病
2.1 病原
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birus virus,RSIV),属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细胞肿大病毒属(Megalocytivirus),为双链线状DNA病毒,有囊膜,核衣壳为二十面体,直径120~200 nm[3]。
2.2 流行情况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季节为4—10月,水温在25℃左右开始出现流行,28~30℃最易流行,20℃以下则一般不发病,主要发生在成鱼养殖阶段,也危害仔鱼和幼鱼。
2.3 发病症状
体表无明显损伤,嗜睡,黑身,部分鱼鳍基出血,游泳异常,漂浮于水面,解剖发现,脾脏肿大,严重时肝脏、肾脏肿大,有点状出血(图2)。脾、肾等病毒靶器官内会出现大量嗜碱性的、细胞质匀质化的、直径约 15~20 μm 的肿大细胞[3]。
2.4 诊断方法
(1)从病鱼体表和脾脏肿大,可作出初步诊断。(2)取病鱼脾脏、肝脏、心脏、肾脏或鳃组织,切片,Giemsa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到异常肥大的细胞。(3)做肾脏超薄切片,通过电镜观察到病毒粒子。(4)可参照《GB/T36191-2018真鲷虹彩病毒病诊断规程》进行诊断。
2.5 防控方法
(1)购不带毒或抗病力强的苗种。进行虹彩病毒检测,避免购买携带病毒的苗。没有检测条件的,要挑活力好、健康的苗,虽然有鱼体内存在病毒,但由于抵抗力强而并不发病。(2)彻底清塘,使用无污染水源。放养苗种前应清除塘底过多的淤泥,并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消毒。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建立蓄水池,将养殖用水引入蓄水池自行净化一段时间或消毒处理后再引入养殖塘。(3)调控好池塘水质,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单养池塘的透明度最好保持在30 cm左右,透明度过高或过低对养殖均不利,养殖密度不宜过高。(4)减少投料。发病后减少饲料投喂可减少患病鱼对溶解氧的需求,减轻池塘中的环境压力,减少病鱼死亡,利于病鱼的恢复。(5)内服保健。在饲料中添加有益菌或免疫调节剂,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6)免疫接种。花鲈虹彩病毒疫苗目前正在研制中,免疫接种可能是控制虹彩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可通过注射疫苗来提高鱼体对该病的特异性免疫。
图2 感染虹彩病毒的花鲈脾脏肿大(箭头示)
3 车轮虫病
3.1 病原
目前车轮虫被广泛地认定为一个科,即车轮虫科(Trichodinidae Claus,1874),感染花鲈的车轮虫大小在40~100 μm,体呈碟形或钟形。背面凸出,中间具开口形成胞咽,有两排平行呈螺旋状的长纤毛,腹面内凹形成附着器,由3层呈同心圆排列的环状物构成。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碟形,运动时如车轮转动样。隆起的一面为口面,相对而凹入的一面为反口面,反口面最显著的构造是齿轮状的齿环,反口面的边缘有一圈较长的纤毛[4]。
3.2 流行情况
主要寄生在花鲈的鳃、皮肤和鳍条上,四季可见,以初夏到秋末为流行期,适宜水温为20~28℃,在池塘面积小、水浅、有机质丰富及放养密度高的环境中更易暴发,可引起苗种培育阶段仔鱼和体长15 cm以下规格鱼大量死亡。
3.3 发病症状
少量车轮虫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尤其是在苗种阶段)体色暗淡,鱼体失去光泽,离群独游,摄食率下降甚至停止进食。肉眼观察体表或鳃部黏液增多,上皮组织受损,呼吸困难,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成群围绕池边狂游不止,即“跑马”等症状,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
3.4 诊断方法
通过从鳃或体表取少许黏液,制成水浸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到较多虫体时,方可确诊(图3);虫体数量较少时,尚不能认为是车轮虫病。
3.5 防控方法
(1)放苗前彻底清塘消毒,晒塘底,保持良好环境。(2)用0.7 mg/L的硫酸铜或硫酸铜0.5 mg/L和硫酸亚铁0.2 mg/L全池泼洒1次(水肥池塘要注意适时增氧)。(3)每 m3水体用苦楝叶 40~50 mg,水煎取汁,全池泼洒。或驱虫散(青蒿末),每kg鱼体重用0.2 g;或每kg饲料用4 g,拌料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用5~7 d。注意:硫酸铜随温度升高而毒性变大,且有效浓度和有害浓度差异小,加量需谨慎。
图3 显微镜下观察花鲈鳃丝上大量的车轮虫(箭头示)
4 指环虫病
4.1 病原
逆转指环虫(Dactylogyrus inversus),虫体扁平,有4个眼点,2对头器,虫体后端有一圆盘状固着器,边缘有7对小钩,中央有1对锚状大钩,虫体一般小于2 mm。虫体常聚集在一起,轻微感染时,虫接近初级鳃丝的游离端,重度感染时,在鳃丝的中部、基部和鳃弓上都可观察到虫体[5]。
4.2 流行情况
流行水温为20~25℃,可导致不同规格的花鲈发病,严重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鱼越小受害越严重,全长1~2 cm的小鱼,当有每尾鱼鳃上感染20~40枚虫体后,死亡只需1周左右。
4.3 发病症状
轻度感染时,多为机械性损伤,还会导致鳃丝组织增生和融合。大量寄生时,可造成鳃组织严重受损,鳃丝肿胀、贫血、出血、呈花鳃,鳃上分泌大量黏液。病鱼极度不安,上下蹿动,狂游,用吻部拱土,后期游动缓慢,上浮水面,呼吸困难而死。鱼苗或小鱼种患病严重时,由于鳃丝肿胀,可引起鳃盖张开,还常伴有鱼体消瘦,体表无光泽等现象[6]。
4.4 诊断方法
根据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初步诊断,取鳃丝置于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发现有大量指环虫寄生即可确诊(图4)。
图4 显微镜下观察花鲈鳃丝上大量的指环虫(箭头示)
4.5 防控方法
(1)放苗前彻底清塘消毒,清除塘底过多淤泥。(2)加强池塘水质、底质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3)90%晶体敌百虫,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2~0.3 g,全池遍洒;或2.5%敌百虫粉剂,一次量为每m3水体1~2 g,全池遍洒。(4)10%甲苯咪唑溶液,一次量每m3水体0.10~0.15 g,加2 000倍水稀释均匀后,全池泼洒,病情严重第2天再用1次。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