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贻贝、海虹、淡菜、青口贝……不管它叫什么,只要不影响吃就行
贻贝这个词听起来多少有些专业,但说到海虹、淡菜、壳菜或青口贝,估计不少人已经垂涎欲滴了。正是因为其喜好扎堆生长在礁石丰富的潮间带,易于被人类采集与利用,因此在很早以前便是世界各地人们采捕和食用的对象之一。早在唐朝陈芷器的《本草拾遗》中就介绍了贻贝的形态习性及利用,并称之为东海夫人。
“咕噜”。图片:Pixabay
拿贻贝(Mytilus edulis)来说,这种原产于北大西洋的贻贝,被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林奈于1758年直接用“edulis”,即可食用的,作为它的种名,可以想象它到底有多受到食客们的欢迎。
连祖师爷都觉得好吃的贻贝。图片:Andreas Trepte / Wikimedia Commons
经典的法式贻贝先用白葡萄酒将贻贝煮熟,佐以用黄油香葱及大蒜调配的酱汁食用。当然,“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新鲜的贻贝洗净只需清水煮熟即可食用。贻贝的外壳呈长三角形,边缘圆润,不会像牡蛎那样容易划伤手。煮熟后的贻贝随着闭壳肌的松驰,壳口打开,只需轻轻一掰,乳白色略带黄色的贝肉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饭点到了,来一份热腾腾的海鲜焗饭吧!图片:Pixabay
足丝,贻贝的超能力
不过,想要变成一只肉肥的贻贝并没有那么简单。
从受精卵孵化出来的贻贝并不是你所吃到的贻贝的缩小版,而要经历包括
密密麻麻附着在礁石上的幼年贻贝。图片:Mike Pennington / geograph.org
但好景不长,用不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发育到具足面盘幼虫阶段时,幼虫的足可以自由
与牡蛎同样属于固着生物,但牡蛎是直接将自己的“半张脸”贴在了石头上,颜值略高一筹的贻贝则是以足丝腺分泌的足丝把自己固定在礁石上。如果不借助工具,生硬地把贻贝从礁石上揪下来是极其费劲的。
紫贻贝的足丝。图片:张小蜂
打开贻贝的壳,一团肉上有一颜色略深的棒状体,这便是贻贝的足。相比其它双壳动物,固着生活的贻贝的足并不发达。足的上面有足丝沟,基部有一开口,为足丝孔。足丝腺分泌出的足丝就从足丝孔中吐出,利用足丝将身体牢牢地固定住。
贻贝解剖图。别的不说,这个jio真的很醒目……图片:Eggermont et al. / Scientific Reports(2020)
足丝是包括贻贝在内的很多双壳类软体动物,通过足丝腺分泌产生的一类蛋白纤维,这种物质在水环境中非常稳定。早在1711年,人们就发现了贻贝这种超强的附着能力,但对于其中的奥秘一直没有答案。
受贻贝附着蛋白启发,科学家们也在开发新的生物医学材料,用以缝合伤口。图片: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直到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韦特(J. H. Waite)才分析出贻贝(M. edulis)足丝中的碱性蛋白,是富含L-多巴和羟脯氨酸的多酚蛋白。随后,人们将其命名为贻贝附着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 MAP)。这种蛋白不仅可以将玻璃、塑料、金属、木材等物体粘合一起,且同时具备无毒、可分解及抗原性,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医学材料,已成为现今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
到饭点了?张嘴就行!
成年贻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它们只需将壳略微打开,让海水直接流进体内,然后通过鳃纤毛将海水中的食物颗粒(包括浮游性单胞藻及其他有机碎屑等)经唇瓣送到口中便能填饱肚子。虽然饭来只需张口,但多少有“嗟来之食”之味,吃多吃少全靠运气。
但要想长得快,就得多吃还不运动,所以只有那些最初固着在海流通畅地方的贻贝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食物。正常情况下,一只5~6厘米的贻贝每小时就能过滤3.5升海水,难怪贻贝也被尊称为天然海水净化器。当然,这也是为什么贻贝通常都是扎堆生活的原因,谁不想在好地段“买房扎根”?
张开嘴过滤海水的贻贝,能看到它小触手一般的唇瓣。图片:chloe_and_trevor / inaturalist
凡事都有利弊。虽然贻贝对于净化海水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建设,更多可以被利用的地段被贻贝相中,如船底、海上浮标等。当大量的贻贝附着在这些物体上堆积生长后,严重影响船只的航行能力及浮标本身的浮力。
密 恐 慎 点。图片:Pixabay
最夸张的要属沿海建设的一些发电厂,人们需要通过海水来给设备冷却降温,而冷却水管中丰富的水流成了贻贝最适宜生长的场所,当别处的贻贝为了吃到更多食物需要时刻冒险打开壳不断滤食时,这里的贻贝或许反倒要通过闭壳来防止自己被撑死吧。
当然这是玩笑话,不过如此丰富的食物让幼贝们可以短时间迅速成长,以至于可以将水管完全堵塞。
张嘴吃饭。图片:Hans Hillewaert / wikimedia
贻贝还是紫贻贝?
讲到这里,有没有眼尖的小伙伴注意到,全篇在讲贻贝而没有讲紫贻贝?
紫贻贝是个中文名,如果以这三个字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你能找到至少两个物种,它们的名字都叫紫贻贝:一是Mytilus edulis,英文名是蓝贻贝(Blue mussel),二是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英文名是地中海贻贝(Mediterranean mussel)。那么,这个紫贻贝到底应该是哪种呢?
林奈在1758年命名的Mytilus edulis依据的是大西洋的标本,由于这种贻贝分布范围广,外部形态变化大,以致于许多贝类学家后来又依据不同地区的标本命名了许多新种,这其中就包括拉马克于1819年依据地中海标本命名的M. galloprovincialis。
原产地中海地区的是紫贻贝,而北大西洋多为贻贝。图片:Janne Kim Gitmark / NIVA
随着分类学的发展,这些后续被发表的许多物种最终被认为都是林奈命名的M. edulis的同物异名。这种原本不分布于我国的贻贝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初在我国北部沿海发现,随后随着海上运输的发展逐渐扩散到我国各地。在1983年出版的《贻贝养殖技术》一书中,作者将M. edulis的中文名称为紫贻贝。
你以为事情就这样简单结束了吗?
Wilkins等人在1983年通过电泳实验、Zhirmunsky在1988年通过生理(细胞耐温性)实验,解决了M. edulis与M. galloprovincialis长期混淆的问题,证据后者为有效种。而之前我国海域发现的紫贻贝(M. edulis)经过对比,实则为M. galloprovincialis。于是在《中国动物志》中,紫贻贝这个名字被重新赋予给了M. galloprovincialis,而M. edulis为贻贝属的模式种,因此书中将其中文名直称贻贝。
属长贻贝(M. edulis)。图片:Pallbo / wikimedia
真正的紫贻贝(M. galloprovincialis)。图片:Andrew Butko / wikimedia
无论是叫它紫贻贝也好,还是叫贻贝也罢,这些原本属于分类学家的事就交给分类学家好了。
但这种没有大脑、我们甚至无法用智商与之衡量的生物,不仅满足了我们舌尖上的欲望,更是早于人类几百万年便获得了足丝这种超能力。贻贝如此,其他物种亦如此,我认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吧。
先别管分类学家怎么说,吃饱饭比较重要。图片:Charles Haynes / wikimedia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