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古人吃鱼:最有文化味的鱼——鲤鱼
鲤鱼是我国养殖历史最悠久的淡水鱼,殷商时开始池塘养鲤,至唐一直是池塘养殖的主角,唐之后地位被四大家鱼所取代。
鲤鱼肉质细嫩鲜美,肉味纯正,是人们日常喜爱食用的水产品。周代时,鲤鱼已成为最名贵的食品之一,《诗经·陈风·衡门》有“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之说,时人认为娶妻当娶齐国的姜姓女子(姜姓在齐国是大姓贵族),吃鱼当吃鱼中味美者鲤鱼。《小雅·六月》记载“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鲤鱼出现在大战获胜,宴请诸侯的国宴上,这些都体现了鲤鱼的美味与名贵。
随着养鲤业的发展,鲤鱼被端上平常百姓家的餐桌,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红烧、清蒸、糖醋等五花八门的鲤鱼烹调技艺,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大大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
在河南、山东等地,糖醋黄河鲤鱼、红烧黄河鲤鱼被当地人尊为名菜之首,而黄河鲤鱼的珍贵与味美早已被古人发掘,《洛阳伽蓝记》中的“洛鲤伊鲂,贵于牛羊”。与《清稗类钞》中的“黄河之鲤甚佳,以开封为最,甘鲜肥美,可称珍品”,都表达出对黄河鲤鱼的赞美之情。
清代《调鼎集》中载有一条红烧鲤鱼的食谱:“江鲤大者,切块略腌透,入甜酱、酒、姜、葱红烧。”寥寥数字虽不比如今的食谱详细,但也大致将红烧鲤鱼的做法与食材简单勾勒出来。
糖醋熘鱼焙面同样是历史悠久的一道佳肴,传说由赵匡胤发明,由糖醋熘鱼和焙面两道名菜配制而成。关于糖醋熘鱼,《东京梦华录》言明北宋时期,东京市场已流行。焙面开始称为龙须面,据《如梦录》载:明代开封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筵客吃龙须面,节礼送面”。后不断改进,面过油炸焦,使其蓬松酥脆,吸汁后,配菜肴同食,故称“焙面”。
糖醋熘鱼焙面以黄河鲤鱼为上品,先入热油锅炸透,然后以适量白糖、醋、姜末、盐调味,加入开水勾成芡,用旺火热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进炸鱼,泼上芡汁,将鱼带汁装盘。后做焙面:小麦粉和成面团,发筋时搓成长条,抖动至柔软,面团分解若干块半圆形小面团,抻成细如发丝的面条,放入油锅炸成金黄,盖糖醋熘鱼之上,菜肴完成。
鲤鱼头、鲤鱼皮、鲤鱼鳞、鲤鱼脑,几乎鲤鱼的每个部位都被单独制成美食,如《调鼎集》中载有的烧鲤鱼白、炒鲤鱼肠、醉鲤鱼脑;《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的鲤鱼脑髓粥、夏荐麦鱼等,皆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古籍史料中对鲤鱼菜品的记载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详细描述菜品所需的辅材与烹制方法,现摘录几例:
油炸鲤鱼:鲤鱼切薄片,每一斤鱼肉,用盐三钱,其中一钱用来略略先腌制一下鲤鱼,剩下的二钱与香料杂揉后再腌鱼,腌制好的鲤鱼晾干后,油炸,放透风处或近火处,烘干,肉质更加脆嫩。
五香鲤鱼:鲤鱼切片,用甜酒、黄酒、橘皮、花椒、茴香擦透,下热油烧制,味道绝美。
鱼蛋儿:鲤鱼去皮、骨、头、尾,剁成泥;羊尾子剁成泥,姜、葱切丝,放入鱼肉加盐搅拌,揉成弹丸状,油炸,味鲜美劲道。
姜黄鱼的做法:用白面、豆粉、芫荽末加盐搅拌,搽在鱼上,入小油炸熟。与萝卜丝、芫荽叶下锅同炒,加少量生姜、葱调味。
水晶脍元的做法:鲤鱼放沙盆内擦洗,再用水冲干净。添水,加葱、椒、陈皮熬至稠黏,以绵滤净,入鳔少许,熬滤。等到凝结后就可以了,切成薄片。用韭黄、生菜、木樨、鸭子、笋丝装盘,将调制好的芥、辣、醋汁浇在上面,味道极鲜美。
鱼松:鲤鱼煮熟,将肉拆下,放油中炸至黄色,加盐、葱、椒、瓜、姜,则成。
古人处理鲤鱼的方法丰富多彩,除最普遍的油烹、水煮、清蒸外,还根据鲤鱼不宜久放的特点,探索出几种特殊的加工方式:鲙、鲊、冻、糟,来延长鲤鱼的食用周期,得以长久享用鲤鱼制成的美味佳肴。
鲤鱼鲙
鲤鱼鲙实际上是蘸着葱或芥末生吃的鲤鱼肉丝。用来制鲙的鱼类很多,鲤鱼使用的最早,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作为珍贵的菜肴,只用于重要场合和人物。汉魏六朝时期,人们普遍食用鲤鱼鲙。
东汉辛延年的《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鱼”描写的是西汉霍光的家奴调戏酒家女被严词拒绝的事。可知,至迟在东汉鲤鱼鲙已在民间酒馆出现,不再是皇亲贵族独享的珍馐。唐人喜食鱼鲙,因而格外注重制鲙的加工技术,《酉阳杂俎》中对鲙法进行了专门介绍,“鲙法,鲤一尺,鲫八寸,去排泥之羽,用腹腴试刀,皆能令鲙缕不着刀”,认为一尺长的鲤鱼或八寸长的鲫鱼是做鲙的首选材料,制鲙需要锋利的刀具与高超的刀法。
明清时期,食材的丰富和烹饪方式多样化,促使人们渐渐舍弃了加工比较麻烦的鱼鲙这种食鱼方式,生吃鱼鲙的饮食习惯走向没落,史料中罕有记载。
鲤鱼鲊
鱼鲊即一种将鱼腌制发酵,便于保存的加工方式。
刘熙在《释名》明确指出盐和米是制作鱼鲊的必备辅料“以盐米酿之如葅熟而食之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鱼鲊》中又详细交代了鲤鱼鲊的腌制方法:“凡作鲊,春秋为时,冬夏不佳”,开篇首句清楚交代制作鱼鲊的适宜时间,具体操作是将新鲜的鲤鱼去鳞,切成长二寸,宽一寸,宽五分的鱼肉片(脔),“手掷着盆水中,浸洗,去血”,多次洗净后,沥水放入盘中,以白盐腌之。盛入笼中,放在平石板上,滤去水,加入茱萸、橘皮、好酒与鱼肉片拌匀,将一行鱼,一行糁(秔米饭)的方式鱼放入瓮中,瓮满为止。用竹子将瓮口封住,放在屋中。直至味酸的白浆流出,便熟。
贾氏在文中特别强调了一些影响鱼鲊质量的细节,如注意肉片,做好清洗与沥水工作,用手撕口感更佳等。这段话既反映出古人制作鲤鱼鲊程序的严谨,又从侧面说明了魏晋时人对腌制鲤鱼鲊的熟练。
鲤鱼冻
冻,是利用含有胶质的原料经加热溶化后冷凝而成的制作方法,因颜色晶莹剔透,又有“水晶冻”之称。
宋代出现大量文献记载,有三色水晶丝、冻三色炙、冻石首、冻三鲜、水晶脍等冻制菜品。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发现水晶脍的详细制作方法。书中记载水晶脍可由鲤鱼皮、鳞制成,准备适量鲤鱼皮、鲤鱼鳞,先放入沙盆内擦洗,再换水濯洗干净。添水,加葱、椒、陈皮熬至稠黏。“以绵滤净,入鳔少许,再熬再滤。候凝即成,脍缕切。用韭黄、生菜、木樨、鸭子、笋丝簇盘,芥辣醋浇。”
利用鲤鱼皮、鳞中含有的胶原蛋白质,加热放凉后冷凝而成,外观清新,口感清爽,夏季时节深受人们的欢迎。元末韩奕又记录了一道“带冻姜醋鱼”,亦是将鱼鳞熬煮至溶化,冷却成冻状,再与鲤鱼肉拌食。另可用鲤鱼水晶脍为原料,辅之其他有颜色的菜料,制成更具特色的三色水晶丝。
鲤鱼糟
用糟制作食物是继酿酒技术发明后出现的一种食品加工法。
糟,原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指代酒渣,因而鲤鱼糟基本由酒糟制作而成。糟制品历史悠久,史传周天子食用的八珍”中的“渍”,就是用酒糟浸泡牛肉而成;晋朝江南水乡已将糟腌蟹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可推测当时糟鱼也已出现。
鲤鱼糟的制作步骤在元明清时期问世的饮食书籍中存有多处记载,清代的烹饪专书《调鼎集》对糟鲤鱼的做法介绍最为详细:将鲤鱼剖开,以每鱼肉一斤约用盐二、三两的比例腌二日,除去鱼翅与头尾,把鱼晒至半干,切成四块或八块(肉厚处再剖开)。取事先做好的陈糟,每鱼一层,盖糟一层,上加整粒花椒,安放坛内,如糟汁较少,可取好甜酒酌量放入,泥封坛口,四十日后糟鱼即成。
食用时连鱼带糟一并取出,用脂油钉拌,放入碗中蒸食。若嫌四十日太久,想早日吃到糟鱼,可尝试书中的“顷刻糟鱼”:将腌鱼或鲜鱼放入泔水浸泡,后晒至略干,再与洋糖一起入烧酒中浸泡片刻,可快速糟透。明清时期,糟制的鸡鸭鱼肉脍炙人口,热销商品市场。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