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202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新鲜出炉
2021年2月25日上午,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分析了我国居民膳食与营养健康现况及问题。《报告》指出,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和不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营养健康问题。
一是膳食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成为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居民生活方式明显改变,身体活动总量下降,能量摄入和消耗控制失衡,超重肥胖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日趋严重。
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食物结构有待改善。
现在我们就“膳食不平衡”的问题,看看《报告》都说了些什么。
01
膳食不平衡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不合理的膳食是中国人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2017年中国居民310万人的死亡可以归因于膳食不合理。
1982~2012年中国成人膳食变迁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率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部分膳食因素在改善,但大部分人群的膳食质量仍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心脏疾病、脑卒中和2型糖尿病死亡率与膳食因素有关。
2012年中国成人由于膳食质量不佳导致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死亡率为20.8%,估计人数为151万。
2012年,在中国成人所有膳食因素与估计的心血管代谢性死亡数量有关的归因中,比例最高的是高钠摄入占17.3%、水果摄入不足占11.5%、水产类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不足占9.7%。
02
膳食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具体表现在
1.高油高盐摄入仍普遍存在,含糖饮料消费逐年上升。
2015年调查显示,家庭烹调用盐摄入量平均每人每天为9.3g.与1992年相比,人均烹调用盐量下降了4.6g/d,每10年平均下降2g/d,烹调用盐平均摄入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水平。
目前我国居民糖摄入平均水平不高,供能比超过10%的人群比例为1.9%,但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率高于成人,3~5岁儿童糖供能比高达4.8%,应引起足够注意。
2.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和大豆类摄入普遍不足。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但谷物以精制米面为主,全谷物及杂粮摄入不足,只有20%左右的成人能达到日均50g以上;品种多为小米和玉米,还需更为丰富;
蔬菜以浅色蔬菜为主,深色蔬菜约占蔬菜总量的30%,未达到推荐的50%以上的水平。人均水果摄入量仍然较低,摄入量较高的城市人群仅为55.7g/d。与合理膳食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
大豆类食品是中国传统的健康食品,但目前消费率低,消费量不足,约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类制品。
3.饮酒行为较为普遍,一半以上的男性饮酒者饮酒过量。
2015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男性居民饮酒率为64.5%,女性为23.1%。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男性为30g,女性为12.3g。
按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15g定义为过量饮酒,2015—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和女性饮酒者过量饮酒量分别为56.8%和27.8%。
03
增加摄入可降低慢性疾病风险的膳食因素
报告指出,经过综合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据显示,与主要健康结局风险降低相关联的膳食因素有:
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坚果、饮水(饮茶)等。
- 全谷物 -
《报告》指出,增加全谷物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CVD)、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发的发病风险。
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与不吃或少吃全谷物(食品)人群相比,每天摄入3份全谷物食品或48~80g全谷物,CVD发病相对风险可降低21%。
- 蔬菜 -
增加蔬菜摄入量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汇总多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每增加80g/d蔬菜摄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3%,这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相关证据一致。
研究也表明每增加1份(约80g)蔬菜摄入,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减低10%,脑卒中的死亡风险降低13%,冠心病(CHD)的死亡风险降低16%。
- 蔬菜和水果(联合摄入) -
增加水果摄入量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一项涵盖67211名中国女性和55 474名男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显示,水果摄入量每增加80g/d,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12%。
蔬菜和水果联合摄入可降低肺癌的发病风险。蔬菜
和水果总量摄入增加可使肺癌发病风险降低24%。
- 大豆及其制品 -
适量大豆及其制品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低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每周食用≥1份豆腐的人群,其冠心病发病风险可以下降12%;
每周≥1份豆腐的摄入,还可以使未使用激素的绝经女性的冠心病发病风险降低49%。
- 坚果类 -
适量增加坚果摄入可以改善成年人血脂、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系统评价显示,在每日坚果总摄入量范围0~52g的范围内,与摄入最低组比较,坚果摄入最高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20%。
经过研究国内外科学证据显示,与主要健康结局风险提高相关联的膳食因素有:
畜肉、烟熏肉类、酒、盐、糖和油脂等。这类食物要减少食用!
04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更适合中国人
人类需要的基本食物可分为五大类,即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大豆坚果类和油脂类等。
膳食组合或结构的不同,或某些食物长期过多过少,将造成所供给的能量或营养素与机体需要之间不平衡的状态,有充足证据说明,膳食因素与机体免疫水平、慢性病的发生风险有密切关系。
中国地域辽阔,受经济发展、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膳食模式差异很大。从以往2002年、2012年、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分析,我国以浙江、上海、江苏等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膳食可以作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
该区域膳食以米类为主食,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充足;鱼虾类摄入相对较高,猪肉摄入量低;烹饪清淡少油少盐,比较接近理想膳食模式。
流行病学和慢性病监测发现,具有这一模式特点的人群,不仅预期寿命比较高,而且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
最后,《报告》建议:
1.强调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增加全谷物的消费,减少精制白米、面的摄入;增加深色蔬菜的新鲜水果、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豆类及其制品摄入。
2.保证膳食能量来源和营养素充足,从而维持健康体重,预防相关膳食慢性病。
3.进一步控制油、盐的摄入。
4.控制糖摄入、减少含糖饮料消费。
05 膳食不平衡问题仍突出!
报告指出,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营养保障和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营养不足与体格发育问题持续改善,但营养健康问题依旧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膳食不平衡
虽然这些年来,国内居民的健康膳食理念提高,居民食物摄入结构发生变化,居民营养不足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但是膳食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只有20%左右的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50克以上全谷物及杂粮;不足1/3的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40克以上鱼虾类;约有40%的成年人不常吃大豆类制品。
2、超重肥胖已成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居民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但身体活动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缺乏规律自主运动,静坐时间增加,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快速增长。报告数据显示,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50.7%)。
另外,从相关变化趋势来看,肥胖率上升速度大于超重率的增长,农村人群超重和肥胖率的增幅高于城市人群。
3、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食物结构有待改善
报告数据显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得到了较大改善,比如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比从1992年的70.1%下降到2015年的55.3%,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蛋白质从1992年的12.4%提高到2015年的31.4%,但农村居民对于奶类、水果、水产品等食物的摄入量仍明显低于城市居民,高油脂、高盐分摄入问题依旧存在,食物结构有待改善。
4、食物浪费严重,居民营养素养有待提高
关于食物浪费问题由来已久,连国家政府都通过倡导光盘行动,主张节约、反对浪费!而且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高达上万亿美元,重量超过13亿吨。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有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所以,解决食物浪费问题非常必要且迫切。
最后,报告还指出,适当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等8类食物摄入,减少畜肉、烟熏肉、食盐、酒类、含糖饮料、油脂等6类食物摄入,有助于降低慢性疾病风险。
(资料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