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13983250545
微信:ycsh638
QQ:469764481邮箱:ycsh6318@163.com
挽歌:以行动终结白鲟灭绝
2020年伊始,中国特有物种白鲟被宣布灭绝的消息广泛传播、成为热点话题。许多人为之惋惜——“水中大熊猫”终究没能看到新年的焰火。
每个物种消失都是在唱一曲生命的挽歌。白鲟这一长江特有珍稀鱼类种群的灭亡,是“长江病了”的最新症状。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从此少了一种与她相伴的古老生灵。
白鲟何时、因何而亡?这一物种灭绝意味着什么?本文将回顾近几十年来白鲟的生存境遇,透视白鲟灭亡发出的生态信号,并展望禁捕等新政对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数年前白鲟或已消亡
白鲟之所以广受关注,缘于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论文。作者危起伟、张辉在文中提到,2005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就已灭绝。
这篇论文是基于2017年至2019年覆盖长江全流域的现场调查,加上通过对从1981年到2003年210个误捕记录的理论分析得出的。在这次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中,危起伟等科研人员像筛子一样把长江过滤了一遍,但没有发现白鲟踪影。
此前稍早些时候,2019年9月中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上海组织专家组评估后也认为,白鲟已灭绝。
白鲟和中华鲟一样都是长江的“旗舰物种”。虽然历史上一直就不多,但根据相关研究记载,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估计长江全江段白鲟年捕捞量约为25吨。
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栖息地被破坏,白鲟种群数量从这一时期开始快速下降。到1981年葛洲坝截流后,白鲟不再能溯江而上到金沙江下游的产卵场繁殖,生命通道自此隔断。
此后,三峡大坝等一层又一层的水电站出现,白鲟产卵场从此基本消失。无法再顺遂天性繁衍生息,这也许是白鲟生命挽歌中最悲伤的旋律了吧。
上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黄金水道”经济腾飞。沿江两岸工厂、城镇密布,河道川流不息的趸船、游轮、集装箱船越来越大。直排长江的污染物导致水生生物种群数量锐减,也增加了白鲟等大型鱼类幼体的畸形发育现象。
长江渔业也曾经历无序发展的过程:1954年长江流域天然捕捞量达42.7万吨,上世纪60年代捕捞量下降到26万吨,80年代为20万吨左右。近年来即使大规模增殖放流,长江每年的捕捞量也不足10万吨,约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
本世纪初,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一进入捕鱼季节,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60多个县的渔民就纷至沓来,高峰时期有近3万人。他们广布“迷魂阵”,大鱼小鱼一网打尽;有的用电打鱼,更有甚者将湖汊沟港抽干、竭泽而渔。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一员,白鲟越来越深地陷入食物匮乏境地,这也正是白鲟进入功能性灭绝的时期——这意味着野生种群已无力繁衍生息,整个物种灭绝是迟早的事。
1996年,白鲟被IUCN列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级保护物种。2009年,IUCN再次对白鲟评估时确定其为“极危(可能灭绝)”,“Critically Endangered(Possibly Extinct)”。一些国外专家当时就认为,白鲟这一物种已经灭绝了。
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是17年前。
2003年大年初一,四川省宜宾市的南溪江段,一条受伤的雌性白鲟长达4米,重约160千克,头尾有伤,腹中有大量鱼卵被人们发现。经过救助放归后,这条戴了跟踪器的白鲟一别江湖,再无音讯。这也是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4年后,白鱀豚也从长江中消失了。
距今1亿多年前白垩纪就出现的白鲟,可能真的在2003年时就已经划上了生命的句号。或许它不是地球上最后一只白鲟——在科学家和国际组织作出“灭绝”判断时,某个角落说不定仍然悄然生活着一只两只白鲟。
但那又怎样?并没有多少人对白鲟的消失感到吃惊。
这一年,也正是三峡工程下闸蓄水、通航发电的历史性的年份。葛洲坝、三峡等水利工程对白鲟这种洄游距离超长的鱼类生活习性影响极大。
彼时,中国经济列车高速飞奔。工厂和家庭需要更多电力,中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能源结构对看得见的大气污染造成直接影响,人们也迫切需要水力等清洁能源,建更多水电站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是个更重要的选项。
只不过,比起PM2.5爆表和高天滚滚的浓烟,江河水体悄然发生的改变不易觉察。来自水下的生态危机,还没有直接影响到人。
最终,白鲟、中华鲟、胭脂鱼、鲥鱼、白鳍豚……它们只有用生命的消亡来发出生态危机警告了。
以死亡为人类敲响生态警钟
白鲟的挽歌是人类用“粗放式发展”5个字谱写的。
人们“靠江吃江”以及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会造成巨大压力。
——长江接近30%的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43%。
——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年吞吐量达1.7亿吨、超过250种,运输量仍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
在高质量发展理念还没有成为共识之前,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还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之前,包括白鲟在内的濒危物种的生态地位,远远比不上GDP和人们荷包的地位。
不过,有些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比如大气污染治理、甚至水污染治理,而有些则只有曲终人散后才会发现难已挽回了,白鲟就是一例,甚至比中华鲟还要令人扼腕——后者还有少量人工养殖,留下了物种的基因。
也许以后更有条件时,科学家可以“复原”中华鲟,至少像大熊猫那样,人工饲养的种群数量逐渐增长。
人们不是没有做出过努力。
1979年国务院颁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就提出对包括白鲟在内的鱼类进行保护。1983年,中国明令禁止长江鲟鱼类的商业性捕捞利用。6年后,白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这是最高级别的保护类型。
为了给白鲟留一块栖息地,国务院2000年批准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鲟正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保护对象。其实这时即使在保护区,白鲟也已经难见踪影了。
2005年,保护区调整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鲟、长江(达氏)鲟、胭脂鱼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其产卵场。
遗憾的是,拯救的力量来得太弱、对白鲟来说也太晚了。
白鲟灭绝也有自身原因。
这种被称为“长江之王”的水中生物,个体大、性成熟晚、生活空间大——从金沙江下游至长江口约3000 公里江段都是其天地,因此,一直以来种群规模就较小。人类也从未得到过哪怕一只白鲟活体进行人工环境的保护。不要看白鲟个头大,其实从种群生命力来说,要远比依靠拼数量的繁衍模式脆弱得多。
长江水域面积占全国淡水水域面积的50%,“鱼类基因库”、“经济鱼类原种基地”、“生物多样性代表”……一系列名号奠定了长江生态的重要位置。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是最重要的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地。如果在长江中都难以容身,还有什么江河湖泊能呢?
科研人员其实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比如,研发出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从雄性或雌性鲟鱼中提取生殖细胞,将其移植到另一种鱼体内,并在后者体内形成鲟鱼的精子和卵子,再通过体外受精完成繁殖。
技术有了,鱼却找不到。而且一些人士认为,这只是抢救性保护,无法破解栖息地受破坏的根本症结,这也意味着生态环境没有改善。
保护白鲟、保护生态环境意义何在?这不是道德高点,也不是时髦理念,而是为了人类自己——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并不能独善其身。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这样说过了。
唇亡齿寒。环保人士常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其实,地球上最后一个物种消失之前,人类就已经看不到这一幕了。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长江
白鱀豚、白鲟、鲥鱼等几乎同步走向灭绝,意味着长江生态的突变。一条没有生命的河流是没有灵魂的。如果再不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式进行根本性思考,类似白鲟这样的挽歌,我们听不尽。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政策层面开始加大行动力度。
2018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制订了《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提出到2020年努力使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初步遏制。到2030年,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
根据方案,近期的重点是:
——开展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设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评估和预警体系;
——新建、晋升、调整、清退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护能力得到提高,重要濒危水生物种种类得到较好保护;
——建成一批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迁地保护设施;
——重要河湖被挤占的生态用水逐步得到退减,流域综合调度得到加强。
当年11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一次论坛作主旨演讲时表示,长江流域将分阶段施行常年禁捕,让长江水生生物休养生息,切实推动长江大保护。
如今,这个历史性的一幕终于来了——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
- 第一步是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 第二步是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从根本上说,不再听到类似白鲟的挽歌,取决于人类的发展方式。不再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是根本要义。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句话近年来高频出现在中央文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这句话,正是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绿色新路的行动指南。
作者 董峻
腾讯三农 大国三农工作室 联合出品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